华家岭:长征战场变良田

09.10.2016  00:36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80年前的壮举不仅谱写了长征这样举世罕见的伟大史诗,而且铸就了无与伦比的精神丰碑。为了纪念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从今天开始本台推出《长征·红色故事》专栏,今天播出《华家岭:长征战场变良田》。

1936年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后,当时国民党反动派的追兵还在穷追不舍,发动了所谓的“通渭会战”,企图将红军主力部队一举“歼灭”。当时,红五军在我省通渭、会宁两县交界的华家岭地区,利用当地险峻的地形成功阻击了敌人,为红军西渡黄河、北进陕北赢得了时间。如今,80年过去了,这里的人民生活怎样?几乎全是坡地的华家岭又该怎么脱贫呢?来看记者的报道。

在作家张恨水的《西行小记》中,对于黄土高原上的华家岭有这样的描述“字典上关于讨厌的形容词,都可以取来形容华家岭。山梁又永远是像懒龙似的浑圆、漫长,没有一点曲折的风景。”就是在这个令作家生厌的地方,当时担任后卫的红五军阻击了数倍于自己的敌人,800多名红军将士血洒华家岭,用鲜血保卫了三大主力胜利会师。年仅28岁的副军长罗南辉也牺牲在敌人的轰炸中,长眠于华家岭,默默地注视着这片大山里发生的种种变化。前不久,记者来到华家岭乡后湾村,刚进村,就赶上了好事情。

原来当天是村民李进国乔迁搬新居的日子,新房是今年花了20万元盖的,作为之前还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这建房子的钱是从哪儿来的呢?

这危房改造的补助只是小头,贷款虽说是无息,可这本金也得还。几年前李进国孩子在县城上高中的花费都得靠借,如今他是哪儿来的底气呢?李进国家有十几亩地,虽然土地不算少,但原先都是斜坡地,80年前,红五军的将士们就是依靠这里陡峭的地形阻击了敌人。

华家岭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几乎没有平地,耕地都在10度到35度的山坡上,这样的地在当地叫做“三无地”。

以前由于地势陡峭,像拖拉机这样的农用机械在里面也施展不开,只能用牲口耕地,每天最多也就耕一亩地。地里的活多,像李进国这样的壮劳力只能守着土地,没办法出门打工。广种薄收,解决吃饭问题就成了头等大事,地里种的也都是留着当口粮的小麦,基本没什么收入。2013年底,村里的贫困率曾达到40.32%。2014年,甘肃省启动了百万亩土地整治项目,后湾村是第一批受益者,原先的坡地被推成了能保土、保水、保肥的梯田。李进国的生活也从那个时候开始改变。在新房子里,李进国带着我们去看了他家今年新收的粮食。

如今,李进国在地里种了燕麦、豆子、小米等小杂粮,卖给城里人。地里的收入从原来的千把块到了现在两万元,而土地整治带来的变化不仅仅体现在地里的收成上。

路修通了,李进国干活也有了好帮手,家里借钱买了拖拉机,以前要半个月才能干完的活,现在两天就能干完了,剩下的时间就能出去打工。去年年底,李进国一算,打工加上种小杂粮、养牛,一年挣了4万多,一下子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有了来钱的路子,李进国有了底气,这才建起了自家的新房。而一些不能出门打工的村民,就在村里的苗木基地里打工,在家门口也能挣钱。

后湾村靠着种植小杂粮,养殖和劳务输出,去年村里的贫困率已经从2013年的40.32%降到了4.2%。整个华家岭通过路水电房等基础设施建设补上了历史的欠账,18个行政村都找到了自己发展的路子,今年,村里打算继续在养殖业上下功夫,达到脱贫目标。

甘肃台综合报道  记者:甘肃台,文剑,王鹏 镇云,定西台,金生,旭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