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十三五”影响就业的三大宏观问题
“就业是民生之本”。在“十二五”这一重要发展转折期,就业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十三五”时期,促进就业必然仍是政府执政目标的一个主要方面。值此“十三五”规划相关建议出台之际,本期人口与就业版面仅从就业角度着墨,通过专家视角,就“十二五”期间的整体就业形势进行系统回顾,并对影响“十三五”就业的几大因素要义予以明确分析,多层次高维度解析就业问题。
魏国学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阶段,就业等关键性民生议题必然成为规划的重点布局领域。考虑到近几年就业目标的完成情况,“十三五”的就业目标可能会略有提高。从中共中央对于“十三五”规划的建议中不难发现,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并非政策唯一关注的问题,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将成为“十三五”时期的重要目标,宏观调控、公共服务、脱贫攻坚和创业等领域规划都会体现就业的重要性。“十三五”必须考量就业的总量问题、行业性和区域性问题、外部经济环境问题。
问题一:经济减速带来的总量问题持续存在
庞大的劳动力总量会给“十三五”的就业带来持续压力。尽管从2012年开始中国劳动人口到达峰值后便开始下降,但降幅不足以改变劳动力总量在高位运行的国情。根据人社部的预测,“十三五”每年需在城镇安排就业的人数仍然维持在2500万人。
自2010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逐年下滑,虽然城镇新增就业屡创新高,到2014年达到1322万人的新高水平,但经济增速放缓对城镇新增就业增速的不利影响一直存在并不断显现。城镇新增就业增速从2010年的5.99%直线减少到2013年的3.48%,到2014年这一增速更是直线跌落到0.92%。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城镇净增就业人数从2010年的1365万人减少到2014年的1070万人,城镇净增就业人数的增速自2011年起便是负数,2014年这一减速为-5.98%,远高于2012年的-4.21%和2011年的-3.18%。
随着服务业的发展和就业渠道的扩展,经济增速下滑并未导致企业大规模裁员,也没有出现像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那样的农民工返乡现象。2015年最新的数据显示,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已经连续39个月低于50%的枯荣线,今年的非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已有7个月低于50%,就业人员指数萎缩的态势依然存在。除此以外,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困难人员就业人数的同比增速甚至为负数。
问题二:行业性和区域性就业问题日益突出
产业结构调整的阵痛会带来形式多样的就业风险。第一产业对就业具有反周期作用,农村劳动力作为“蓄水池”能够自动保证就业的稳定平衡,但随着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劳动力队伍,加之发展滞后的农业和农村无法吸引年轻农民工返乡,农业的就业缓冲作用正不断弱化。以富士康为代表的大型劳动密集型企业开始不断使用机器人代替劳动力,这将加剧低技术工人的失业风险。服务业的产值占比虽然已经超过了工业,但服务业多属于资本密集型的生产服务业,其劳动带动作用尚无法发挥出来。服务业的振兴必须依赖于一定规模中产阶级的消费,中国中产阶级的规模依然有待扩大。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不景气,将对贫困地区和年纪较大的农民工影响很大。
调整经济结构和化解产能过剩都会对就业造成负面影响,新兴产业开始承接了部分转移劳动力,但劳动者专业素质整体上仍难以满足新兴行业的技术要求。煤炭、钢铁等产能过剩行业的用工需求疲软,山西和东北等地就业形势堪忧。2014年以来,依赖煤炭和钢铁等过剩产业的山西等地区遭受了剧烈的就业冲击,单一的产业结构无法吸纳亏损行业的城镇职工,虽然企业没有大幅裁员,但职工的工作时间和薪酬水平显著下降,隐性失业问题已经非常严重。需要注意的是,经济增速放缓,加上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工厂纷纷关闭或者裁员,在影响就业的同时,也很难让企业主在农民工养老金方面作出更多贡献。现阶段中国的农民工已经出现了老龄化趋势,但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的比例还不到1/6。
问题三:国际经济环境深刻影响着国内就业
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会通过各种渠道影响国内经济和就业。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出口下滑曾经对中国经济和就业带来巨大影响。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是主要通过对外贸易传导,而中国对外贸易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第二产业又集中了绝大多数非农就业。美国经济的逐渐复苏和欧洲债务危机的逐渐化解都将增强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有利于我国扩大对外贸易和出口,从而带来就业的增长,但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进程也会威胁中国出口部门的就业。而印度、巴西、俄罗斯和南非等金砖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增长乏力又会减弱对我国出口产品的需求,从而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增长和就业。
“十三五”期间,我国出口很难维持过去的高增长路径,出口对就业的不利影响需要引起重视。受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和中国经济减速的影响,包括外资公司在内的企业利润大幅下降,工厂企业的倒闭、裁员将对就业形势产生一定影响。目前,不少在中国过度扩张的跨国公司已经开始调整,而裁员是外资公司在华成本削减行动的一部分。中国欧洲商会的调查显示,2014年有24%的公司计划在中国削减成本,高于2013年的22%。美国商会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有27%的在华运营美国公司预计未来一年不会扩大在华投资,高于2013年的16%。IBM公司、索尼、微软旗下诺基亚业务在华的裁员是其全球裁员行动的一部分,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影响了公司利润。
为了应对经济增速换挡带来的总量就业压力,政策着力点应该聚焦于第三产业和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并进一步推动创业带动就业。产能过剩行业职工的再就业问题、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问题和经济下行地区的就业难题,需要通过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和促进劳动力合理自由流动等方式来解决。外贸发展模式的创新可以为中国建立新的比较优势,传统优势产品的竞争力亦有不小的提升空间,这些利好因素都能有效应对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所)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完善创业扶持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就业,建立面向人人的创业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