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用“以医养医”取代“以药养医”破解看病难题
中国兰州网1月5日消息 昨日,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新闻通报会上获悉,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医改总体思路,结合我省实际,省卫生计生委积极探索创新,于近期出台了医疗机构分级分工、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医疗服务保障体系优化、医保支付杠杆撬动、医疗服务监管等一系列以“五个医”机制为核心的政策性文件,打出了一整套以废除“以药补医”为目的的组合拳,初步建立了医疗机构“以医养医”的新机制。这将有益于解决医疗费用越来越高,医疗乱象越来越多,医患纠纷越来越激烈,“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
据介绍,自2009年新医改实施以来,随着政府不断加大对医疗卫生领域的投入,基本医保、基本药物、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公立医院改革、基层运行新机制等重点工作任务深入推进基本医疗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公平性、可及性显著提高,深化医改已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效。但是,群众在就医过程中也切身体会到:医疗费用越来越高,医疗乱象越来越多,医患纠纷越来越激烈,“看病难、看病贵”现象并未得到根本解决。一些医疗机构仍然依赖药品收入作为重要补偿渠道,客观上不断推动医药费用的不合理上涨,造成了医生开大处方、大检查,增加了群众看病就医的费用负担,“以药补医”成为众多专家指摘的焦点。随着医改工作的不断深入推进,取消“以药补医”的呼声越来越高。其实取消“以药补医”并不难,难的是取消药品加成之后,怎样对医疗机构进行合理补偿,维护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继续提供高效服务的积极性。而“以医养医”新机制无疑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把“利刃”。记者谈应霞
医疗机构分级分工小病不再出村社
据介绍,为了合理使用有限的医疗资源,实现医生、病人、资金“三个下沉”,促进基层医疗机构诊疗人次和业务收入有效提升,确保医疗机构分级分工管理制度有效落实,我省在分级诊疗、支付方式改革、重大疾病保障、基层医疗机构绩效考核、医疗机构分级分工管理等系列文件中明确了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职责分工和门诊、住院病人合理分布目标。
据了解,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主要职责是: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指导下,以公共卫生服务为主,同时做好小伤小病的门诊治疗和应急处置等,承担50%左右的门诊就诊量,实现“小病不出村”。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职责是: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疑难病症的恰当处理与转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康教育、康复理疗、乡村医生的培训等。分级诊疗制度规定乡镇卫生院要开展50种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开展一、二级手术,承担40%左右的门诊和住院就诊量,实现“常见病不出乡”。县级医院主要职责是:较疑难病症的诊治、急危重症抢救、省市级科研项目、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指导和人员培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灾害事故的现场急救和院内急救等。分级诊疗制度规定县级医院要开展100种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开展三级及以下手术,承担10%左右的门诊和50%左右的住院就诊量,确保90%的住院病人在县域内就诊,实现“大病不出县”。省、市级医院主要职责是:危急重症和疑难病诊治、医学重大课题的科研攻关、基层医务人员培养、高精尖技术的开发引进和普及、高等医学院校的临床教学、对县级医院的技术指导、重大灾害事故的紧急救援等。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旨在引导90%的常见病、多发病患者选择基层医疗机构就医,对于部分病情较复杂、基层医疗机构无能力救治的病种,我省出台了重大疾病保障制度,规定省、市级医院承担50种重大疾病的诊治和10%左右基层转诊危急重症病人的就诊量,开展四级手术,实现“急危重症再转诊”。
每年千名副高以上医师下基层为民看病
据介绍,为了加强对优质医疗资源的宏观调控与合理配置,在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之间建立固定、有序、紧密的多点执业联系关系,帮助基层医疗机构快速提升服务能力和业务收入,摆脱“以药补医”的补偿机制,同时使群众在基层医疗机构享受到大医院的专家服务,我省制定了医师多点执业规定、多点执业医师考核暂行规定、加强县级医院服务能力建设等系列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