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务“红娘”张维林:变贫困地区劳动力为市场优势资源
新华社兰州12月17日电(记者 梁军)13年后,返回家乡的张维林,不再是那个一心想走出大山的愣头青年。已过而立之年的他,凭着创新创业,当起了老乡们的劳务“红娘”,将西部的贫困劳动力变成了沿海市场的优势资源。
在甘肃省甘谷县腾达职业技术学校一楼荧屏上,县城3万多贫困户的用工数据实时滚动。“想外出务工的农民,只需要打电话进来,电脑就将他们的技能与沿海企业岗位需求自动匹配。农民工找工作一步到位,再也不愁务工难了。”张维林指着屏幕对记者说。
38岁的张维林,是甘谷县腾达职业技术学校校长。之所以设计出了这样先进便捷的劳务信息服务平台,还得从他16岁那年开始的打工经历说起。
1992年,初中毕业的张维林坐上开往上海的火车,从没走过长途的他,在临近终点站时因为晕车难受,稀里糊涂就下了车。“那天下着雪,我也不知道在哪里,抬头一看,才发现到了苏州。”张维林笑着说,就这样,苏州成了自己创业的原点。
在苏州,张维林从砖瓦厂的一名装卸工做起,后来进入服装企业成为打工仔。这期间,一次偶然经历,让他决定开始创业,并将自己变身成为一名劳务“红娘”。
一天,老家甘谷那边来了位亲戚,说没找到工作,还被中介公司骗了600块钱,万般无奈下找到了在苏州的张维林。这时候,张维林已经是一家服装公司装卸队主管,自己的装卸队正缺人,他决定帮亲戚找份活干。
“他问我,能不能帮其他老乡安排工作,他还可以再找些人来。”张维林说,“这时候我发现机遇来了,因为西部过剩的农村劳动力,恰恰是东部沿海企业急需的。”
自此以后,张维林一门心思研究劳务输转。2011年,他毅然返回老家甘谷,创办了甘谷县腾达职业技术学校。与普通职校不同的是,张维林创新劳务输转理念,为学校融入互联网思维,不仅将家乡农民工输转到东南沿海,还利用当地丰富的人力资源吸引外地企业前来投资建厂。
劳务信息服务平台仅是张维林的创新之一。这所学校在招收学员之初,就与用工单位联系对接,按照企业用工需要招生并培训务工人员,并邀请企业管理人员和岗位技术能手来校现场教学,定向培训企业所需务工人员,使学员受训后直接上岗。目前,与腾达职校签订长期用工合同的各类企业达上百家,其中不乏上市公司。
近几年,许多农民想致富没门路,但在张维林牵线搭桥下,他们走出西北贫困山区,成了东南沿海企业的抢手资源。仅今年一季度,腾达职校向合作企业输转技术工人9200人。
“从全国劳务发展形势来看,东南沿海地区用工企业相对集中,缺乏足够人力资源,这正是西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优势所在。”张维林说。
当前,政府对贫困户实行精准扶贫,而劳务培训是脱贫的有效途径。张维林表示,自己和团队研发的劳务信息平台,正好可以大有作为。“县上干部走村入户,给每家贫困户建档立卡,这些数据若能共享,政府和学校、企业各展所长,共同培土浇水,必能释放贫困地区的人口红利。”张维林说。(完)
( 编辑: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