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科技助推基层环保事业发展促进地区产业扶贫
近年来,省科技厅持续支持基层地区科技发展,着眼基层地区生态和民生问题,大力开展先进成熟科技在基层示范推广应用,以技术支撑撬动基层生态环保事业发展,加速产业扶贫,积极促进了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一、积极促进基层地区环境保护,改善环境面貌
一是积极推广荒漠化治理技术。针对张掖市北部荒漠化问题严重,组织“黑河中游荒漠区文冠果改碱固沙技术集成与产业示范”项目,在张掖市北部荒漠区运用病虫害防治技术、种子冰冻催芽技术、秋播育苗技术、改碱固沙技术等,示范沙荒地文冠果种子育苗30亩,文冠果改碱固沙示范林100亩,文冠果与油用牡丹套种的林灌间作、文冠果与胡麻、黄豆、豌豆的林农间作套种试验示范基地400亩。在项目实施中,解决了黑河中游荒漠区生态系统恢复和不同种源地文冠果种子育苗发芽率和出苗率低的瓶颈难题, 为文冠果改碱固沙及荒漠生态系统恢复提供技术支撑,为干旱、半干旱盐碱地区文冠果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总结了文冠果的耐盐耐旱规律,提供了文冠果改碱固沙集成技术,为文冠果在黑河中游地区防风固沙造林和盐碱地区文冠果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二是发展农业生态循环技术推广。为推广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发展理念,促进秦安县果业种植技术提升,减少农业废弃物污染严重,使农民果品收入可持续增长,立项实施了“秦安县生态循环农业集成技术示范推广”项目。项目运用水肥一体化生产、增施有机肥、生物物理病虫害综合防控组装配套技术、“五良配套”养殖技术、“果菜沼畜”技术等,采取“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示范推广6200亩果蔬种植区,辐射带动8镇36村2300农户,总结制定出了适合本地区苹果、蔬菜标准化栽培技术及标准化养殖技术生产模式,同时对农业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形成“生产-废弃物资源化-种植业-养殖业”的良性循环经济,进一步改善了生态环境,也向周边地区示范了养殖种植技术生态循环利用的整体循环模式。
三是开展基层地区环保煤的使用推广。组织立项“碱糊化淀粉在民用环保型煤生产中的研发与应用示范”项目,在武威市凉州区39个乡镇等推广新型的环保洁净型煤制作技术示范,解决了当地型煤行业“深度固硫、充分燃烧、降低排放”的技术瓶颈问题。新型的环保洁净型煤制作技术,是在生产中添加了高效环保助燃剂、固硫剂,使新型煤球具有脱硫降污、透气性好的特点,燃烧后可以降低PM10和SO2、NOX等污染气体的排放,根据测算,新型环保洁净型煤火力可延长20%的时间,但燃烧后SO2排放可降低40-60%,NOx可降低40%以上,烟尘可减少约60%,使燃煤污染排放极大降低。该项目实施,有效改善型煤洁净化生产水平,最大限度减轻燃煤污染,为燃煤企业清洁生产和污染治理提供有效的探索和实验,为我省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转变企业生产方式,改善环境具有积极意义。
二、改善基层地区民生,以科技支撑带动产业扶贫
一是发展基层地区绿色蔬菜产业。组织立项“武山县蔬菜富民技术示范及产业化”项目,给蔬菜特色产业优势注入科技驱动力,使蔬菜生产由注重产量转向注重品质和安全,为消费者提供优质、安全、健康的蔬菜,还辐射带动全县蔬菜生产向科学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以科学种植技术节约蔬菜生产成本,提高蔬菜的产量和品质,最终有效提高菜农的经济收入,使广大菜农得到经济、技术、品牌的实惠。通过项目的带动和引导,武山县在蔬菜产业领域建成了高楼乡八院村航天辣椒示范基地等8个示范基地,引进新品种52个,共计面积3490亩,累计新增产值为1313.03万元。通过推广的山地蔬菜集雨保墒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等10项技术,探索制定了5项蔬菜集约化育苗及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要点和操作规程。并建立长期培训地点14个,组织培训班24次,培养农民技术骨干220余人、农民8600人次,使得武山蔬菜种植技术标准化程度大幅度提升,使武山蔬菜产业进一步规模化、规范化发展。
二是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农产品种植技术发展。为突破甘南藏区青稞增产的集成配套技术瓶颈,立项实施了“甘南藏区青稞增产技术集成示范”项目。通过对农民培训青稞增产技术、土壤改良技术、播种技术,示范推广规范化栽培,大力推广机械化耕作,将配方施肥、合理密植、病虫草鼠害防治等综合丰产栽培技术,辐射带动当地农民和周边群众科学种田。目前,项目在甘南州临潭县古战乡卡勺卡村、卓尼县扎古录镇强岔村、碌曲县双岔乡落措村实施进展顺利,项目实施村达到了100%的技术入户率。藏族同胞由单纯的科学种田技术培训到增产增收综合技术培训,由片面追求产量到产量品质效益并重,青稞生产水平明显提高。在实施的技术集成示范基地1013.6亩中,平均亩产达到263.1kg,比项目实施前平均基础亩产亩增113.1kg,增产75.4%。项目项目实施为提高甘南藏族同胞经济收入,改善农牧民生活质量,辐射带动甘南州各县市农民科学种田的意识提供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三是推广中药材种植示范技术。在我省中药大县组织“黄芪优质高效栽培及现代化加工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
针对中药产业种植生产环节,尤其是通过推广示范黄芪趁鲜加工技术,解决以下影响中药材品质的问题:一是解决药材在传统加工进行洗涤、软化、二次干燥等加工程序,省略了加工的闷润环节,杜绝了闷润过程的有效成分流失,保证产品的含量;二是通过中药材气调养护技术的推广,替代了硫磺、磷化铝熏蒸等传统中药材养护方法,解决中药材在仓储过程中常发生的虫蛀、霉变、氧化变色、变茬等储存问题,保持中药材良好的外观性状和内在品质;三是推广阳光房晾晒干燥技术,通过自然晾晒保证有效成分充分转化,提高产品质量;建设黄芪产品流通追溯体系,实现黄芪种植、生产、销售等环节的全程可追溯管理,保证产品质量优质高效;四是通过项目的实施,申报一种黄芪中药精制饮片生产技术发明专利和制定黄芪生产技术标准来规范黄芪全产业链的创新持续发展,提高黄芪产品质量和研发水平;五是并研究开发以黄芪为主的小包装饮片、精制饮片、超微饮片和补气茶等高品质黄芪系列产品,优化生产工艺,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项目选择渭源县莲峰镇团结村、天池村,辐射推广到路园镇、清源镇、祁家庙乡和锹峪乡等4个乡镇为示范点,示范标准化种植黄芪600亩,推广种植黄芪3000亩;育苗示范基地80亩,每年向渭源黄芪产区提供优质高效的黄芪种苗;定期开展技术培训,推广技术、机械化种植采收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采收分级技术等。项目的实施,将促使黄芪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产量稳步提升,相应将实现药农经济效益增长,还将解决近年出现的良田荒芜问题。
三、以项目为引导,充分发挥科技服务者科普基层的作用
围绕基层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民生环保产业、扶贫产业为重点,促进项目团队、科技服务者投身当地优势特色产业创业,开展基层科技信息服务,应用现代科技技术推动基层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推进“互联网+”,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瞄准贫困地区存在的科技和人才短板,创新扶贫理念,开展创业式扶贫,加快科技、人才、管理、信息、资本等现代生产要素注入,推动解决产业发展关键技术难题,增强贫困地区创新创业和自我发展能力,加快脱贫致富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