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源泉 不竭动力——庆阳市弘扬农耕文化促进农业文明综述
记者 先朝阳
由于破碎的塬面和干旱的气候等因素制约,庆阳农业生产的效益并不是最好的,但农业部和省委、省政府却曾先后两次在庆阳市召开旱作农业现场会,推广“庆阳经验”。正如农业部一位官员所说:“作为西部干旱地区,庆阳的旱作农业生产无疑是最具代表性、最具典型意义的。”
深厚的农耕文化,是庆阳农业文明永远的背景
庆阳是华夏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远在20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7000多年前,蒲河川谷就开始了垦荒植谷的早期农耕。夏商时期,庆阳属禹贡雍州之域,周先祖率族人来到这里,“教民稼穑”“树艺百谷”,开启了华夏农耕文化的先河。
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庆阳先民们事农桑,务耕作,重农务本,民风敦纯,逐渐形成了内涵极为丰富的农耕文化。陇东民俗研究专家李建荣教授认为,形成于庆阳的周祖农耕文化,其核心精神是“勤劳朴实的农本思想,艰苦奋斗的创业作风,开拓创新的变革意识”。庆阳市被誉为华夏远古农业的“北方摇篮”,被中国民俗学会命名为“周祖农耕文化之乡”。
有着丰富内涵的农耕文化,不仅成为庆阳最具代表意义的文化符号,也对庆阳的社会历史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历史上,庆阳一直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地区,素有“陇东粮仓”之称。革命战争年代,庆阳人民不畏艰险,响应大生产运动,积极发展生产,极大地支持了中国革命事业。有关专家认为,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老区精神,和周祖农耕文化的内涵一脉相承。最具时代特色的老区精神,是对农耕文化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
淳厚的民俗风情,是庆阳文化产业丰富的源泉
悠久的周祖农耕文化,孕育了庆阳淳厚而独特的民俗风情。庆阳的传统民俗文化独具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香包、陇绣、民间剪纸、道情皮影和陇东民歌被称为庆阳“五绝”。
千百年来,庆阳人就是用朴拙的香包、喜庆的剪纸、粗犷的民歌表达着他们的悲喜。这些艺术的共同特点是:原始古朴、底蕴丰厚、民间特色浓郁、乡土气息强烈,由于受外来和现代文化渗透较少、个性突出,因而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备受专家学者的关注。2002年至今,庆阳先后被文化部、中国民俗学会等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香包刺绣之乡、民间剪纸之乡、窑洞民居之乡、徒手秧歌之乡等。庆阳香包绣制、庆阳唢呐艺术、环县道情皮影、庆阳剪纸、窑洞营造技艺等5个项目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30多个项目进入省级名录。2011年,包括环县道情皮影戏在内的“中国皮影戏”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世界级“非遗”项目。
淳厚的民俗风情,成为庆阳市又一名片。为助推优势特色文化的经济转化,庆阳市连续举办了多届香包民俗文化节、农耕文化节,以节会平台推动产业发展。西峰区后官寨乡白庄村妇女左焕茸,从事香包刺绣生产十多年,香包销售成为她家的主要经济来源。特别在香包民俗文化节的助推下,她建起了香包刺绣生产加工基地,雇用员工60多人,年产数量7600多件,产值近百万元,成了靠文化致富的明星。目前,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支柱产业,成为一张走出国门,面向世界的名片。
浓厚的农业情结,是庆阳经济发展不竭的动力
农业大市如何发展成为农业强市,是庆阳人一直思考的问题。庆阳市委书记栾克军认为,广大群众浓厚的农业情结,是发展庆阳经济的不竭动力;传统农业的良好基础,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前提。
庆阳市有耕地约690多万亩,仅有约70万亩可有效灌溉,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如何推动农业增效,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全面小康?面对这一命题,市委、市政府突破传统思维的藩篱,科学谋划、布局全市农业发展新格局,在“变”字上做文章,打响了以农民“五变”为牵引的特色产业培育攻坚战。
“针对全市几大贫困片带的不同特点,围绕立地条件、发展基础和农民意愿,按照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果则果、宜林则林的原则,着力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首位致富产业,是构筑产业扶贫新格局,帮助贫困群众‘改穷业’的首要任务。”栾克军告诉记者,就是要使农民变牧民、变果农、变菜农、变林农、变市民,通过高科技引领、高品质培育、高效益发展,让富民多元特色产业铺天盖地发展起来。
所谓农民“五变”,具体来说,就是在北部山区,鼓励群众漫山遍野种草、千家万户养畜,让草畜产业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促进粮农变牧民;在中南部塬区,把苹果产业培育成群众脱贫致富的“铁杆庄稼”,促进粮农变果农;在川台地,发展高原反季节特色瓜菜和绿色无公害高原夏菜,促进粮农变菜农;在子午岭林缘区和宜林荒山区,发展种苗林木产业,促进粮农变林农;在城镇和园区,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油煤气优势资源开发配套服务业和第三产业,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民变市民。
庆阳市市长贠建民说:“‘五变’的思路符合庆阳自然禀赋和区域特点,既体现了农耕文化的传承性,也体现了农业发展的地域性、规律性,更突出了农业发展的效益性。抓住了农业结构调整的核心,是我市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是促进农民增收的现实需要,也是培育新型农民的必然途径。”
传承农耕文明,弘扬民俗文化,发展现代农业,成为庆阳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力。如今,特色产业为庆阳市贫困人口人均提供收入1572元,占到总收入的56.2%。
( 编辑:王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