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中国制造2025》做强兰州装备制造业

08.06.2015  13:06
  2015年5月19日,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日前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兰州是国家“一五”、“二五”建设时期确定的装备制造业基地。装备制造业目前是兰州工业的重点支柱产业之一,是我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主战场。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经形成了以石油化工机械、通用机械制造、电工电器、仪器仪表等为主体,门类比较齐全、基础比较雄厚、具有较强实力的装备制造业工业体系。其中,石油钻采设备、大型通用机械设备;航空雷达、电子仪器设备;发电设备、电源设备;真空获得、真空应用研发制造等在我国装备制造业占有一席之地,具有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市装备制造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处于由大到强的历史发展阶段,要做强我市装备制造业,必须坚定不移的推动创新、绿色、智能发展,加快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资源节约型的先进装备制造业,推动工业转型发展。具体要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是理清《中国制造2025》基本内涵。把握落到实处的目标方针和战略对策,围绕《中国制造2025》提出9大任务、10大重点发展领域和5项重点工程,结合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兰州新区产业布局和工业强市以及兰州装备制造自身发展实际,提出《兰州市“十三五”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指导全市装备制造企业做大做强,提高核心竞争力。

  二是建立和完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协同创新体系,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创新设计能力,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依托兰州电机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真空低温技术与物理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企业研发、技术中心,兰州万里航空机电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兰州飞行控制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技术支撑的研发制造体系,鼓励条件成熟的企业积极建设面向行业的研发基地或国家级、省级技术中心与研发中心,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塑造企业的品牌形象。

  三是积极构建两化深度融合发展新机制。结合实施两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从产品研发、生产过程、生产模式等层面全面推进,提高生产过程、生产装备和经营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加快推动制造模式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变,大力推进智能制造,生产模式的集成应用,推动互联网在制造业领域的应用。

  四是要着力强化制造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品质量的优劣,要以提高产品质量可靠性和基础配套能力为目标,组织实施长期工程,提升产业链整体水平,鼓励主机与配套企业联合公关,加快推进关键基础零部件,关键元器件、传感器的研发与产业化,支持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

  五是全面推进质量品牌建设。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推广先进质量技术和管理方法,推动企业建立全员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体系;在重点领域推广可靠性工程,加强产品可靠性设计、实验与验证技术研究,提高产品内在质量和使用寿命;严格生产流通进出口环节的质量监管,加强质量安全溯源能力,建立质量诚信体系。

  六是积极推行绿色制造。建立和完善相关标准和法规,严格规范和管理,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着力降低能源、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废水、废气以及固体废弃物的排放水平。

  七是加快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企业集群,实施装备制造业千亿产业链工程。首先做强存量,立足兰州机械制造基础,大力发展汽车,石油钻采设备、炼油化工生产专用设备、建筑机械等专用设备制造业产品,电机、风力发电成套设备、电力变压器、电线电缆等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产品,真空设备、阀门、泵、机床、工业锅炉等通用设备制造业产品,金属包装容器、钢制暖气片等金属制品业产品,节能环保设备和军工成套设备等六个方面的优势产品,提高市场品牌和占有率;其次做实增量,依托新区装备制造产业园,围绕《中国制造2025》10大重点发展领域,通过改造、提升、补链、拓新,延伸产业链,发展高端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等产业链条,围绕项目引进一批延链、补链企业,打造装备制造产业链。

  八是加快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现代制造服务业是延伸制造业创新链和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的产业方向,生产型制造和服务型转变,是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的重要任务,要顺应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趋势,推动制造业产业链专业化、服务化。

  九是大力推进兰州装备走出去,强化国际产能合作。以石油钻采设备、风力发电成套设备、电站控制阀门、铜铝复合暖气片等产品为重点,努力打造“兰州制造”这一区域性制造品牌,大力实施名牌带动企业“走出去”战略。以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为目标,坚持以我为主,互利共盈原则,加快装备制造业走出去的步伐,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海外建立研发机构,充分利用海外研发资源,最大限度突破技术壁垒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