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科学家逼成会计
在全国政协小组讨论中,一些科技学术界代表不约而同地提出一个问题,现有科研管理中的繁文缛节过多,各种评估、申报流程过于繁琐,导致科研工作者没有时间做科研、做学术。
长期以来,如何管理好科研项目,相关部门花了很多心思,但项目管理过细过死、条条框框过多,也让科研人员颇有怨言。拿报账这个环节来说,中国社会科学院一学者曾在微信中感叹:“年底科研项目报账很费时间和精力,财务人员的过细盘问,对学者的人格近于侮辱。很多科研项目的管理,都在把科学家逼成会计。”
我国的科研管理体制,包括科研立项、科研经费监管、科研成果评价,的确存在比较严重的行政化问题——由相关行政部门主导立项、对项目实行行政评价、进行行政监管,导致科研“重立项、轻研究”,滋生科研腐败。就拿职称评定来说,我国自1994年开始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劳动法》规定,国家确定职业分类,对规定的职业制定职业技能标准,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对不少行业来说,职称评定是绵延于职工职业生涯中的一件大事:加工资、涨福利、要晋级,几乎无不与职称挂钩。可是,要评职称,就要“外语论文计算机”,也不管你实际工作用不用得上,结果是催生了诸多职称链条上的暴利乱象,卖论文的,搞培训的,找关系发论文的,“明码标价卖版面的”,不一而足。而最为怨声载道的,莫过于职称外语考试。
当然,近年来,新闻媒体屡屡爆出科研经费滥用、科研成果造假事件。但是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科研经费审批、管理存在着诸多漏洞,科研成果评估不严格、流于走过场。只要花钱不出问题,只要花钱符合财务规定,出不出科研成果反倒没那么重要了,这显然陷入了本末倒置的科研怪圈。小马飞刀以为,科研经费考核的重点应该是其研究成果,国家投入大量财力去搞科研,最后产出成果的效益如何,必须严格考核和管理,因此,经费的管理要围绕考核成果来进行,如此纲举才能目张。
因此,要想解决问题,加强行政部门的监管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必须改革我国科研管理体系。应该由行政部门主导科研经费配置,改革为由公益的科研基金会负责国家课题、项目资助,同时成立独立的学术委员会,对申请者按学术原则、学术标准进行评价。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但创业不仅仅是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也要跟上时代发展步伐,只有彻底废弃一刀切式的唯经费数额、论文数量、职称考试之类的硬性评价指标,才能把科研人员从无用功中解脱出来,实实在在地把心思放到科研上。同时也才能从根本上管控好科研经费,好钢用在刀刃上。小马飞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