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利率国际金融市场环境下应优化净息差管理
中国甘肃网12月5日讯 据甘肃日报报道(司金胜)净息差的管理是银行业内较为关注的课题,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发达国家采取的低利率市场政策使得仍然主要依赖利差利润来源的国内银行面临较大的业绩压力。目前,我国市场利率化的改革进入了关键时期,国内商业银行在净息差的管理将面临战略转型的抉择。
净利息收益率又称净息差,是利息净收入与总生息资产平均余额的比率。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国际低利率市场对于刺激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宽松货币政策引发的投资热潮却正在使廉价资金逐渐脱离于实体投资而形成资金自身的流转“增值”。长期的低利率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投机行为,过低的利率容易产生泡沫,同时给以净息差作为业绩反馈重要指标的国内银行业带来巨大压力。
当前,我国银行业仍以存贷款业务为主,利息收入占比普遍在70%-80%以上。央行贷款利率放开,标志着利率市场化提速推进。而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最直接的冲击,就是负债和资产业务两方面竞争加剧,导致成本压力上升,未来银行息差收窄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银行盈利增长面临考验。银行的利差将会逐步变窄,而大企业通过发行债券直接从投资者手中募集资金的金融脱媒行为的迅速发展,让银行的传统公司贷款利息收入来源受到很大的影响,大型企业客户的议价能力变得很强,银行对大型企业的授信收入对银行利息收入的贡献度相对于其大量经济资本的占用将会越来越小。因此加强经济资本管理,调整资产结构,实施低成本战略是持续提升净息差的改革之道。
一是以经济增加值为准绳,促进潜在收益较高的业务。如中小型企业经济利润贡献水平、客户综合收益率相对较高,可将之列为战略导向客户,应针对性的加大营销拓展力度。因此,中高端及高端客户应为商业银行发展的战略客户,加大该类客户占比,对推动利润增长及资本回报率水平具有积极意义。二是调整资产结构,细分客户市场,提高资产的定价能力。加强精细化管理,降低贷款投放对于经济资本的大量消耗,一方面,深入挖掘零售条线高价值产品、高价值客户的发展潜力,加快发展财富管理业务,深化高净值客户经营力度,推动个人贷款业务多元化发展,推动零售银行整体价值创造能力的提升。三是优化负债结构,开拓服务渠道,差异化存款定价。对当前客户结构中挖掘出的综合收益及资本回报率较高的客户,如中小型企业客户和零售中高端客户,将其纳入战略客户的范畴,对当前综合收益偏低,但仍有发展潜力的客户,从其客户行业特征、业务需求等多角度,深入分析客户潜力,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多渠道提升其收益贡献;对未来发展前景不明朗,可挖掘潜力小的客户,进行适当调整。
(作者单位:中国银行甘肃省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