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推动国际产能合作
国际产能合作,即产业与投资合作,就是在一国发展建设过程中,根据需要引入别国有竞争力的装备和生产线、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等,充分发挥各方比较优势,推动基础设施共建与产业结构升级相结合,提升工业化和现代化水平。
目前,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程加快,对基础设施和装备制造的需求强劲,一些发达国家基础设施老化比较严重,需要通过改善设施来拉动投资、促进增长。哈萨克斯坦拟投资90亿美元实施“光明之路”计划,重点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巴西政府已启动总额650亿美元新一轮物流投资计划(PIL),正大力兴建铁路、电力等基础设施。欧盟推出了投资总量为3150亿欧元的“容克计划”,支持交通和能源网络等建设。目前,中欧已就中方企业参与泛欧交通网络、中欧陆海快线、新亚欧大陆桥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达成共识。
就全球产业链而言,广大发展中国家处于中低端,其中不少国家还处在工业化初期,建设用装备需求很大,但因资金有限买不起高端装备。中国正处在工业化中期,产业体系完备,20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首位,装备水平处在全球产业链的中端,性价比高。发达国家总体处于后工业化阶段,有些正在推行“再工业化”,拥有高端装备技术。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就是要把三方力量汇聚在一起,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形成新的生产力。发展中国家有近60亿人口,市场潜力不可限量,产能合作就是要调动这个市场潜力,提振全球总需求,为世界经济复苏奠定坚实基础。
中方愿同发展中国家直接开展产能合作,将自身优质产能和装备与发展中国家的需求结合起来,降低其采购成本,支持其工业发展。同时也愿同发达国家开展第三方合作,通过合资、合作等方式联合起来,购买他们的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和一些节能环保设备,使其扩大海外市场。例如,我国核电、高铁等高端制造业,质量不比发达国家差,价格却便宜很多,其中核电造价只有法国的1/3,国际竞争力很强。同时,我国装备中有不少设备、零部件来自发达国家。国际产能合作使全球产业链的上中下游都得到发展进步,是一箭多雕、三方共赢,有利于深度推进南南合作与南北合作,促进包容发展。
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也将由此加快步伐,助力经济中高速增长。中国装备制造业虽然规模很大,产值超过全球1/3,但仍然总体处于中低端水平。国际产能合作将推动我国企业与技术先进、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同台竞争,接受国际标准检验,将倒逼企业提升技术、质量和服务水平,增强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加快实现我国由装备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经过30多年对外开放,中国经济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和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增强,“大进大出”的传统外贸模式难以为继。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将促进我国对外贸易转型升级,出口主要由一般消费品为主逐步转向附加值较高的投资品为主,同时扩大对外投资,带动包括装备、技术、标准、品牌在内的产业输出,培育“优进优出”新模式,推动我国开放型经济实现全面发展。
国际上有人认为,中国经济已发展到向外转移“过剩产能”的阶段了。根据维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业和产品依次在发达国家、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进行转移。多年来,我国在大规模经济建设中形成了大量优质的富余产能,这些产能符合广大发展中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对先进适用技术的需求,也可为实施“再工业化”的发达国家提供有力支撑。中国提出推进面向全球的产能合作倡议,范围涉及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已超越东亚历史上产业转移的“雁阵模式”,内容涵盖基础设施、装备制造、技术、金融服务、自由贸易等多个领域,坚持平等互利、生态环保、转让技术、社会责任和不附加政治条件等原则,最终目标是提升世界各国工业化、城镇化及现代化水平。中国愿与世界各国一道共同努力,探索一条通向持久繁荣的开放发展合作新路。
(向东 刘武通 分别为国务院研究室综合二司司长、信息司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