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巧儿”上网来普法

26.09.2017  08:05

1942年,陇东大地上发生了轰动全国的“刘巧儿”抗婚案。

农村姑娘封芝琴为了反对封建包办婚姻,争取婚姻自主,徒步90多里路找专员马锡五告状。马锡五通过充分调查和征求当事人意见,利用调解的方式为她讨回了公道,使她和心上人喜结良缘。

解放以后,根据这个案件改编的评剧电影《刘巧儿》在全国公映,深受广大青年尤其是妇女的喜爱,产生了极具震撼力的效果。在“刘巧儿”的影响下,全国千千万万妇女冲破了封建婚姻的桎梏,追求婚姻自主和自由,争取妇女解放。

坚持实事求是、采用谈话方式、重在询问查证、调解和就地审判的“马锡五审判方式”也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在解放区广泛推广,并长期影响着我国民事诉讼模式和程序。

现在,我国已开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国家法治逐步走上了正轨。然而在一些农村地区,还存在着“天价彩礼”等个别不良现象,传统文化受到了挑战、冲击。

如何将“巧儿”精神和“巧儿”效应传承和运用到普法工作实践中,加强人们的法治信仰、提升人们的法律素质?甘肃省庆阳市司法局法制宣传教育科科长魏彦坤和她的同事们,始终在寻求一种突破性的普法形式。

巧儿说法”树品牌

一次偶然的机会,魏彦坤有幸到“刘巧儿”原型封芝琴家去采风。这次活动让她眼前一亮:何不利用反对封建礼教、争取婚姻自主、推进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刘巧儿”这个形象来开展普法教育呢?

于是,她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利用微信平台创办“巧儿说法”栏目,聘请90多岁的封芝琴老人为形象代言人,用百姓身边案例说法,解除百姓生活中的法律烦恼。

巧儿说法”搭载15个微信公众平台,用“以案说法”的形式,选取公众关注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以问答方式从法律角度进行通俗讲解,每天向公众推送一期。每期节目,均有公益律师提供24小时在线的法律咨询来为民解惑。

一夜之间,“巧儿说法”节目走红陇东大地。第二天,魏彦坤和法律顾问的手机、宣教科的办公电话几乎被打爆,纷纷来电咨询有关法律问题、学习借鉴普法经验。

巧儿说法”还在陇东报、庆阳电视台、市区190多个电子显示屏等平台发布,产生的社会影响力不亚于当年的“巧儿案”,在甘肃省司法界被传为佳话。

魏彦坤还组建了“巧儿说法”普法宣传队,以普法小品、普法快板、南梁说书等多种形式,在城乡各地巡回演出。她的团队制作了“巧儿说法”宣传品,在酒店、商铺等场所摆放悬挂,在广大群众中发放,让更多的人受到了普法教育。

巧儿说法”栏目创办以来,已累计发布群众关注的焦点案例 1000多个,律师在线互动解答法律咨询问题3000多人次。通过网民的口口相传和微信分享、转发,栏目的影响面不断扩大。

庆阳普法”搭平台

为了解决在普法、学法过程中缺少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法律读物的问题,魏彦坤翻阅浏览了大量的法制类报刊和网站,总结借鉴各地普法经验,于2012年5月创办了庆阳普法报。

本着“一期一法”的宗旨,报纸设置了“法律顾问”、“法律博士”、“法条解读”、“以案说法”等20多个栏目。选取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结合相关案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漫画进行解读。这不但服务了群众,也为法律工作者提供了可靠翔实的资料。在庆阳市的各机关单位、村社,该报已成为干部职工和农民学法用法的“活教材”和首选资料。

2015年,华池县东华池村康全福等25名村民,打工结束后因工程承包人死亡, 6.8万元血汗钱讨要无门。村民康全福在庆阳普法报上看到了法律援助的相关知识,就和几名群众带着报纸来到县司法局寻求援助。律师了解到他的情况后,帮助进行调查取证、办理相关手续后将承包人的妻子和负有连带责任的两家林场告上了法庭。经过努力,打工者讨回了工钱,法律维护了尊严。

普法网站”解民怨

为了引导网民正确利用新媒体依法合理表达诉求和愿望,2013年4月,魏彦坤带领团队创办了以疏导舆情、引导网民合理表达意愿、理性发言为主要职责的印象庆阳网。网站上线以来,已帮助公众解决各类民生问题3650多起,疏导各类舆情680多起,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000余起。

同时她又主持了“庆阳司法”和“司法行政社区”网站的改版和创办工作,还在新浪和腾讯两大网站开通了“庆阳司法”、“庆阳普法”、“印象庆阳网”、“中国司法行政社区”四个官方微博和微信平台,把普法工作扩展到新媒体领域。

巧儿说法”普法品牌的成功打造,“一报三网”普法载体、“六位一体”普法模式的大力推行,有效地推动了庆阳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提高了陇东地区的法治社会建设水平。(刘海天、实习生马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