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健:守护生命最后一道防线

29.09.2015  09:42

  原标题:刘健守护生命最后一道防线

  2011年,全省首家独立建科、成立仅6年时间的兰大一院重症医学科被原卫生部评为全国重点学科,同年年底,年仅40岁的刘健接任科室主任。

  重症医学是门年轻的学科,由早期的重症监护病房发展演变而来,2008年才被原卫生部正式定为二级学科。对于这门年轻的学科来说,刘健虽然是一个有着17年外科临床实践经验的成熟医生,但依然是个新兵。

  此前作为胸外科的骨干医生,刘健曾多次参与抢救急危重症病人,在他看来,重症医学科是院长手里的最后一张王牌,相当于医院的特种部队,守的是生命最后一道防线。如今,院领导让他带领这支特种部队,荣幸的同时,刘健倍感压力山大。

  由于重症医学是门年轻的学科,包括刘健在内的很多医生都是从别的学科转来的,要想提升业务能力,只能反复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而科里收治的病人大多生命危在旦夕,出不得半点差错。

  很多人都有一个观念,认为重症监护室能抢救成功的关键在于各类高精尖的仪器设备,在于各类药物的保障支撑,而在刘健看来,房间、设备、药械等硬件都固然重要,但只要有钱就能购置,是最容易得到的。要想提高抢救成功率,一支训练有素的队伍才是最关键的。

  “没有突然发生的病情变化,只有突然发现的病情变化。”刘健常常告诫科室的医护人员,不要光看仪器上的数字,要学习研究各种疾病向死亡发生发展的规律、特点,通过不断的临床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学会透过机器显示的数字表象,看到潜在的危险,这样练就的本领才是能救命的真本领。刘健自己正是在不断地学习、实践、摸索中,逐渐练就了一双金睛火眼。

  与专科医护人员相比,重症医学的要求更高,因为收治的病人来自各个科室,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得熟悉了解各类疾病,护理要求更全面,从头管到脚,还得管病人的吃喝拉撒睡。

  因此,刘健要求新进科的医生先要到外科、内科、急诊科、麻醉科等科室轮转学习,了解、掌握相关科室基础技能,然后再回到ICU,逐级跟老师上临床。护士进科第一个月全面开展理论学习,随后熟悉掌握各种危重症护理操作,至少经过半年的带教之后,才能跟着老师上临床。

  在这样的严格要求下,重症医学科培养出了一支训练有素的队伍。2014年全年,重症医学科收治了1000余例病人,死亡约百例,抢救成功率达到90%,这个数字足以与全国一流医院媲美。

  近年来,国家及省上加强了基层重症监护室的建设,今年,我省又将20个县医院重症监护室建设列为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兰大一院重症医学科作为全省重症医学质量控制中心,肩负着指导、帮助基层建设重症医学的重任。

  在完成医院各项任务的同时,刘健每个月都要挤出时间下基层指导、培训。虽然辛苦,但刘健觉得非常有价值,打心眼里认同政府的这项惠民工程。

  “加强基层重症医学建设是实现分级诊疗的关键”,刘健认为,这两年,省城的医生下去了,能在当地开展一些重大手术,但如果术后的监护跟不上,即便手术成功了,死亡依然不可避免。刘健将自己的感悟和经验整理出来,做成多媒体课件——重症病人的识别与科学化管理,每次下基层指导帮扶,都要讲一讲,成为最受基层医生欢迎的一堂课。

  记者 宜秀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