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农牧区中小学生讲一口流利普通话成共识

16.09.2015  15:54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9月11日上午7点30分,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藏族小学的学生身着藏族服饰,用字正腔圆的普通话诵读着《三字经》。

在平均海拔3000多米的甘南草原上,农牧民因听不懂普通话也不会说普通话而“与世隔绝”。如今,这里的藏族学生不仅自己能够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写一手规范的汉字,也影响着身边的亲人讲起了普通话。

近年来,甘肃省语委、教育厅充分发挥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主阵地作用,创新工作思路,大力消除一个个语言文字工作的“死角”,所有学校都做到了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

在民族地区推行双语教学

来到卓尼县藏族小学,校门口“说好普通话,用好规范字”的鲜红大字引人注目,教学楼和校园墙上分别用汉语和藏语写着推普标语。

校长鲁毛才让告诉记者,学校实行“双轨制”教学,普通班和民族班分开授课。民族班一、二年级的学生主要以藏语为主,普通话引导;三、四年级逐渐调整为普通话为主,藏语辅助;五年级就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卓尼县藏族小学是甘肃民族地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一个缩影。

以前,农牧区的学校几乎没有汉语言环境,高中毕业生因受汉语水平限制,只能报考民族院校,专业选择方面存在障碍,这成为民族地区语言文字工作的最大“短板”。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甘肃省在民族地区大力推行“双语”教学的同时,要求教师必须讲普通话。省语委办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甘肃加强了对民族地区教师普通话基础理论、口语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夯实了民族地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基础。

创千所省级语言文字示范校

当下,“说普通话、写规范字”早已成为甘肃所有中小学校长的共识。然而,各学校工作成效参差不齐。为破解这一难题,2014年初,甘肃实施“千所省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创建活动,计划用7年时间,创建1000所省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用示范校引领学校语言文字工作实现制度化、规范化。

在会宁县,“红色旅游”是一张城市名片,各学校把红色经典诵读、红色主题普通话演讲比赛等活动作为创建示范校契机,营造全县“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的氛围。

甘肃省语委办负责人介绍,“示范校”审核、认定过程中,对校长不说普通话的学校实行“一票否决制”。不仅要求学校突出特色,而且严格按照“逐级评估、逐级上报”的办法,采取省市联动、以县为主的示范性评估机制。省语委还邀请语言文字、朗诵、书法、绘画、摄影各类专家组成送教下乡专家团,指导各学校语言文字工作。

目前,甘肃省建成国家级示范校36所、省级示范性269所。这些学校在当地学校语言文字工作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日益凸显。

经典诵读营造书香校园

中华经典诵读,是感受汉语言之美的好途径。甘肃把经典诵读作为推进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切入点和载体,让阅读之美、声音之美呈现到极致。

在庆阳市,学校开设了诵读课,让孩子从经典中学说话、学写字、学做人。同时,将经典诵读纳入质量检测,要求文科教师必须熟读会讲统一配发的经典读本,学生必须朗读背诵一定数量的经典篇目。

据统计,庆阳市教育局累计举办各类读书论坛、读书经验交流、古诗童谣比赛、演讲赛、书画赛、朗诵会、读书节等上万场次;连续举办7届全市经典诵读知识竞赛和读书标兵评选活动。

庆阳市西峰区齐家楼初中地处农村,学生流失转出多。2008年,新任校长李建忠倡导“文化从阅读开始”,精心营造书香校园。短短几年,学校成为远近闻名的课改示范校。转出的学生回来了,周边乡镇和不少城里的学生也慕名而来,学校规模由200多人增加到600多人,省内外先后有4万多人前来观摩。

现在,我们和孩子交流都用普通话。”一位家长在给教育局的信上写道,“在女儿带动下,读古诗、看名著,重温经典,感觉生活更显充实。

甘肃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省份,同时又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多语言、多文种并存的省份。多年来,‘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已成为各民族、地区之间文化交融、和谐发展的‘通行证’,学校在语言文字工作中的主阵地作用得到了很好的发挥。”甘肃省教育厅厅长王嘉毅说,今后,该省将全面提升适应全省现代化建设的语言文字工作,在融入发展、服务发展中促进语言文字事业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