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农村建"智慧大棚" 大学生当"职业农民"乐在其中
中新网兰州5月15日电 (记者 丁思 高莹)查看棚内温度、放水滴灌、走入过道内摆弄倒下来的架豆……在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党寨镇陈寨村的温室大棚里,24岁小伙韩吉明如往常一般忙碌着,回家种地已近一年的他,皮肤晒得黝黑,脸颊有了西北人的高原红。
党寨镇地处甘州城南8公里,辖20个村,总面积76平方公里,耕地8.5万亩,是张掖国家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区核心区,2019年被农业农村部、财政部确定为全国298个农业产业强镇之一。
温室大棚里,24岁小伙韩吉明如往常一般忙碌着,回家种地已近一年的他,皮肤晒得黝黑,脸颊有了西北人的高原红。 杨艳敏 摄现代农业是当地发展的核心产业,也是吸引韩吉明毅然返乡的“诱因”。“刚回家种地时,听到家人和亲戚的言语会有压力,他们觉得一个大学生读了10多年的书,又回来种地,很不理解。”他说,“当时心情有些五味杂陈,但现在的农业和以前完全不同了,不是过去大水漫灌式的粗放型,现代农业将会成为年轻人打拼的热土。”
看准了家乡发展现代农业的先天自然优势,加之当地政府的政策支持,去年从四川大学本科毕业后的他回到家乡,承包了4个大棚,当“职业农民”乐在其中。
既然下定决心,就要勇往直前。每天7点多,“门外汉”韩吉明就往大棚里钻,学习温控、卷帘、排风等现代农业技术,闲暇时,还通过网络查看和比对种植技术。
蔬菜产业成为全镇促农增收的支柱产业,也是吸引大学生韩吉明毅然返乡的“诱因”,如今的他,当“职业农民”乐在其中。 杨艳敏 摄“理论和实践毕竟还是有差距,不懂时,我就去请教村里的种植大户,他们有二三十年种植经验;有时,我就干脆把他们请到我的棚里来,现场探讨和请教。”他笑着说,“自己种的蔬菜就是甜。”
2019年,该镇马站、陈寨等村新建连体钢架大棚33万平方米,高效智能日光温室687座。韩吉明4个大棚里种了架豆、黄瓜、辣椒等蔬菜,以本地销售为主,一部分销往兰州和西宁,每个棚每年纯收入可达5万元。
蔬菜大棚里,46岁的陈寨村党支部书记陈万金也赶过来,和韩吉明一起在大棚内察看着架豆的长势。对于这位名牌大学生返乡当农民,陈万金说,“欢迎他们!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很无奈,毕业后大学生就业面临很多压力,农村发展潜力大,现代农业也不失为年轻人就业的好出处。”
该镇还十分注重农业人才培养,按照“知识化、年轻化、专业化”的思路,实施乡土人才培育工程,全镇累计培育500名新型职业农民和一批农业“土专家”“田秀才”。
大学生对于互联网信息的熟练捕捉,以及对于未来农村发展路径走向的敏锐,这是陈万金最为欣赏的。“有时候大棚里的农业设施突然‘不灵了’,不知道怎么操作,还有对于一些信息的梳理,年轻人比我们更加灵活。当然,实践操作,他们还是要向‘土专家’多学习,共同进步。”他说。
对于2020年甘肃省农业农村工作目标,甘肃官方提出,大力发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着力构建以“牛羊菜果蔬药”六大特色产业和现代种业为主攻方向,打造一批产业大县,生产出具有市场竞争力和“甘味”知名品牌的规模化、优质化、特色化农产品。大力发展戈壁生态农业,打造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示范基地,确保2020年建设戈壁生态农业6万亩,累计达到26万亩。
2020年,党寨镇计划投资1.1亿元,新建高效智能日光温室示范点15个,共1788座,全镇设施农业总面积达1.5万亩,绿色蔬菜面积达3.4万亩,蔬菜产业成为全镇促农增收的支柱产业。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不用羡慕别人。”韩吉明说,希望能将村里的农产品做成品牌,扩大产量规模,进行订单式线上销售,“期望未来的自己,不仅有父辈们坚韧的劳作精神,更能在现代农业上一展拳脚。”(完)
甘肃新闻网 【编辑:杜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