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丝路 绚丽甘肃】从“农家乐”到“乡村游”——看旅游扶贫的甘肃模式
每年进入4月,兰州市皋兰县什川镇上车村村民魏至刚全家就忙碌起来了。依托什川百亩梨园,他家的农家乐开得红红火火,旺季平均每天接待游客200多人,年收入20多万元。而在十几年前,魏至刚家的主要收入来源还只是梨果,年收入不过2000元。
在甘肃农村,还有很多像魏至刚一样的农民,他们依靠旅游业发展脱贫致富。
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全省共建成旅游示范村42个、旅游专业村447个、农家乐9115户,带动农民直接就业9.45万人,当年乡村旅游消费收入达46.5亿元。无疑,旅游扶贫已成为我省精准扶贫的一种新样式。
景区带动乘数效应凸显
5月中旬,记者来到渭源县天井峡景区,这里郁郁葱葱,流水潺潺,是夏日休闲避暑的好去处。
2008年,正是看中了家门口的这一片好山好水,一直从事苗木种植的峡口村村支书李文平在天井峡上峡口建起了集林业育苗基地、休闲旅游于一体的乡野香旅游山庄。山庄建成后,很快就吸引了周边的城里人过来休闲娱乐。
如今,李文平的旅游山庄已名气在外,兰州、天水、西安等地的很多游客慕名自驾到这里度假。去年山庄接待游客超过10万人次,毛收入260万元。
富起来的不止李文平一家。山庄的红火,也带动了周边村民的就业。山庄现有固定员工近30人,旺季时增加到50多人,他们均来自附近村子。34岁的锹峪村村民吴喜娟就是其中一位,她早年在兰州餐饮行业打工,后来回乡结婚生子后就一直在家带孩子,家中所有开销全靠丈夫一人打工。自从吴喜娟被聘到山庄从事管理工作后,一年5万元的收入让全家生活大为改观,家里还买了私家车。“现在这样家门口就业让我安心多了。”吴喜娟说。
不仅如此,周边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也成了受益者。现在,有3家合作社和几十家农户向山庄专供牛羊肉和蔬菜。由于订单稳定、收购价高,合作社和农户都愿意与山庄合作。还有很多村民靠着给山庄交山野菜和野生松子,有了一份额外收入。
渭源县旅游局副局长杨宏宇介绍,天井峡景区附近的峡口、年家寨等村的农户以前从事药材和苗木种植,人均收入较低,现在依靠旅游业的辐射带动,群众生活得到明显改善。
政策扶持全民参与做旅游
依托兰州城郊的地理优势和百亩梨园的生态资源,皋兰县什川镇上车村成为我省最早发展农家乐的村子之一。如今,在规范化农家乐的示范带动以及政府的积极引导下,开办农家乐,发展乡村游,已成为全村人的共识。
漫步在开满梨花的上车村,游人如织,大小林立的农家乐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魏至刚是村上最早一批开农家乐的人之一。起初,游客来村里赏花,无处就餐,魏至刚被动地搞起了接待,尝到甜头的他开始扩大经营。2006年,魏至刚盖起了总面积500多平方米的小洋楼,接待能力大大提高,满足了青海、陕西等外地游客的住宿需求。
看到魏至刚办农家乐发了家,村民们纷纷效仿,政府更是积极鼓励。通过连续举办13届梨花节,不断扩大百亩梨园的影响力,吸引了大批外地游客。近两年,上车村结合整村推进项目,对道路等旅游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通过贴息贷款、小额贷款等金融方式扶持村民扩大经营;通过古梨树病虫害防治项目,对旅游资源进行全面保护;通过培训项目,提高了农家乐服务水平。现在,全村农家乐发展到80多家,其中,上规模的近3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