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足改试点:四级联赛参赛运动员达6.3万人次
中国兰州网5月22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去年3月,《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印发,正式拉开了足改大幕。但很少有人知道,早在小一年前,足改已经开辟了一片试验田,不是在广州也不是北京,而是在没有顶级联赛俱乐部,甚至没有职业队的内蒙古。
很多人可能会疑惑,内蒙古的传统项目不是摔跤吗,为何成了足球试点呢?近两年时间,他们在一张白纸上画出了怎样的图画?他们的改革又有哪些借鉴意义?
13岁的张朝阳上小学6年级,3年级时他喜欢上了足球。他喜欢恒大,“因为中超五连冠、亚冠两连冠,在足球场上比赛的时候,同学们看你踢足球的话,觉得还是挺自豪的。”
在过去爱好与职业,升学与运动之间似乎有着必须二选一的两难,但现在得益于自治区足球品优生“直通车”计划,像张朝阳这样的孩子也有了两者兼得的可能。今年,小张凭借足球特长被招入了呼和浩特试验中学。此前,他所就读的呼和浩特市贝尔路小学也是内蒙古自治区613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之一。这样顺其自然的升学通路,自然让张朝阳的父母对孩子继续踢球给予了支持的态度。
张先生提到,“有很多家长不喜欢让孩子练,为什么呢?因为练足球肯定和学习冲突。其实也未必冲突,是相互促进的,足球它不单单是踢球技术问题,团队协作、相互理解、人际关系协调之类的,另外加入一个团队,我觉得也是一个平台,你将来比如说你想去中甲、中超的话,你要是没一个好点的队伍,没一个好点的平台,不会轻易被人发现的。”
对于家长来说,孩子是否能够健康成长是他们关注的核心,而对于孩子是否有对抗性的比赛踢,则是维系他们热情,提高球技的关键。据统计,2015年,内蒙古自治区举办校园足球四级联赛分别是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近8312场次比赛,参赛运动员达6.3万人次。张朝阳此前所在的贝尔路小学夺的就是呼和浩特市“区长杯”足球赛小学组冠军。
教练潘海滨介绍,“前不久我们打的是区长杯、市长杯,很有幸今年区长杯我们学校是冠军,市长杯我们获得第三名,我们要在假期期间,我要组织孩子们去外地参加比赛,因为我们如果是天天练的话,要想提高成绩,实际效果是不行的,远远落后于南方城市,我每年的暑假、寒假都要带孩子出去,让孩子们多打比赛,增长见识,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集体观念和团队意识。”
事实上,在内蒙古成为全国足球改革发展试点省区后,足球就被纳入体育课程当中,学生们每周都有一节专门的足球课。但由于场地限制,这些课程多以足球游戏的形式出现。潘海滨也坦言,学校足球发展存在教练人员缺乏、训练场地限制等问题,但没有资金的支持,这些问题一时很难解决。出差训练、比赛的经费是一笔不小数目,平时训练的装备、饮料、路费更是让潘教练犯难,去年内蒙古自治区拨给每个校园足球特色学校4万元人民币,作为学校足球教育的“零花钱”。但目前这笔资金还没有到位。
潘海滨说,“我的足球已经脱一层皮了,没有办法,我们没有这样的资金。而且我们不可以随便跟家长收这个费用。”
脱了皮的足球依然是单纯的孩子们最钟爱的物件。而在成人世界里,整体提升一项运动的群众基础和竞技水平则相当复杂,比如2万所足球特色学校的布局,意味着至少4万足球教练的配备,专业人才如何培养?没有职业球队的地区,缺乏上升通路,如何形成青少年梯队?对此,内蒙古自治区体育局副局长吴刚表示,未来将会尝试解决这些更为深入难题。
在吴刚看来,“从零到一我们走完了,一加N的工作我们刚刚开始,我们深知这块困难重重,我们接触德国足球几次,德国足球在90年代,在欧洲联赛一落千丈,他们用了15年时间,但我想我们15年以后,肯定能够在中超联赛上,国家足球队上,有我们内蒙古孩子的身影。”(记者 朱宏源 张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