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鼓子由衰到盛续传承
鼓子传承人盛装出场一展风采
摆一架扬琴,拨一把三弦,再配上旋律悠远、曲调圆润的唱腔,三五个人台上有坐有站,兰州鼓子戏便轻松开场。在近日举行的2015年国家级非遗项目兰州鼓子演唱会上,来自榆中、皋兰、安宁、七里河等各县区传习所的传承人与新老“鼓迷”欢聚一堂纷纷拿出了自己压箱底的绝活,《卖花郎》、《李雅仙刺目》、《雨打桃花笑》等难得一见经典作品接连唱响。那阵阵琴音悦耳,丝丝弦乐动听,台下的铁杆“粉丝”们听的如痴如醉,真是别有一番滋味。
回想当年刚刚晋升“国宝”之时,那些50、60岁以上的兰州鼓子老艺人和爱好者加在一起也就不过百余人,其中女唱家更是难得一见,越来越多的爱好者正在逐渐选择放弃。如今,在经过了近10年时间的努力,在我市首个单项非遗展演的盛会上,昔日生存难以为继的兰州鼓子已经在百花齐放中尽展繁荣发展,相关专家与传承人更在专题研讨会上各抒己见,为兰州鼓子的未来描绘出一幅令人欣喜的美好蓝图。
昔日千种曲目今日十不留一
兰州鼓子由北京八角鼓和陕西眉户演变而来,其演变形成的历史达两百年之久,是流行于兰州地区,以兰州方言为语音行腔、有较完整体系的一个曲艺品种。曲牌丰富,唱腔优美,风格高雅,韵味悠长;具有民间说唱文学风格。2006年,兰州鼓子被正式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曾几何时,兰州鼓子是兰州地区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文化娱乐形式,所以能弹会唱者甚多。”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北辰告诉记者:“兰州鼓子的曲目,内容极为广泛,涉及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以及咏赞景物、喜庆祝颂之类。据传,兰州鼓子曲目在极盛时有上千种之多,但目前传唱的不过百种,长期以来兰州鼓子的继承发展处于自流状态,随着人们艺术观赏的多元化,以及兰州鼓子演唱活动的日益减少,兰州鼓子一度呈现出后继乏人的态势,一些曲目以讹传讹,亟需订正,非常缺乏有效措施加以扶持和保护。”据2009年普查数据发现,当时真正喜欢兰州鼓子的老艺人年龄都在50、60岁以上,再加上会唱一半个曲子的爱好者也就不过100余人,其中几乎没有40岁以下的年轻人,女唱家更是难得一见,大部分爱好者都看不到兰州鼓子的发展和希望。具有兰州鼓子情结的个别老艺人只能在自家院落或废弃不用的地方进行聚会演出、交流,有时因为干扰正常生活发生矛盾,经常更换地方打游击,缺乏演出场地。
呵护国家非遗“传习所”挑起大梁
记者了解到,从2011年开始,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本着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在榆中南山、皋兰什川和水阜、安宁、七里河区郑家庄、城关区的金城关先后确定和命名了6个兰州鼓子传习所,每个传习所、也就是每个活动点都聚集了近20位鼓子艺人或好家。随着岁月的流逝,越来越多的人在传习所的吸引和带动下,回到了兰州鼓子的怀抱之中,其中更有不少人在传承人的悉心指导、口传心授之下,轻松的从台下欣赏“转型”到了登台表演。
作为投身非遗保护工作多年的专家,张北辰对这个由衰败到繁荣的过程感触颇深:“首先它需要一个项目传承的场地,这个场地可以依托村委会或乡镇文化站,也可以是代表性传承人自己的农家院落。其次,自然离不开一个领头羊,也就是一个负责项目有传承的人,他既可以是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也可以是热心和爱好该项目、并具有很强组织力和号召力的人,能够组织和带动一批人进行项目传承。”
他说:“从传承的构成要素上讲传习所是项目、场地(阵地)、代表性传承人(负责人)三位一体;从管理机制上是传习所、项目保护责任单位和文化主管部门三位一体。目前,兰州市确定和命名的传习所通过制定传习所管理办法,形成了科学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
遍地风情小曲“唱火”美丽山乡
据了解,安宁鼓子传习所在安宁区文化馆的支持下,得到了一间30多平方米的演出场地,通过购买相关器乐和演出服装,极大地调动了鼓子艺人的积极性。兰州市非遗保护中心不仅为鼓子传习所每年下拨5000元扶持保护经费,还利用节庆调演和对外交流等形式,鼓励鼓子艺人每周坚持阵地演出,从而吸引了大批艺人参与其中,兰州鼓子传承人更是以身作则,发动鼓子艺人进社区、进校园活动。
张北辰告诉记者:“这些国家级传承人如今状态十分活跃,如魏世发多次带鼓子艺人到西北师大进行演出交流活动,鼓子专家肖振东经常在皋兰水阜小学义务进行辅导,他们为培养鼓子新生力量费尽了心思。目前,会唱兰州鼓子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甚至连小学生也有20多人。特别是,在此次汇演活动中,居然有近10位女性鼓子艺人登台亮相,兰州鼓子已开始呈现出‘老中青’相结合的良好发展态势。”
目前,我市确定和命名的传习所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已基本实现了坚持阵地传承和演出的常态化,传习所之间交流互动也日益频繁。从中,传习所无疑起到了凝气聚力的作用。同时,人们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全新的变化,以兰州鼓子为代表的独具风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燎原之势“燃烧”了起来,原先死气沉沉的山乡也变得愈加的灵动鲜活。
续传承各“掌门”进学校、跑社区、拼演技
“从2006年兰州鼓子成功申遗,到最近的兰州鼓子汇演,作为兰州鼓子的好者以及传承人,看到兰州鼓子文化从没落走到今天的扬眉吐气倍感荣幸,兰州鼓子真正的赶上了好时候。”兰州鼓子传承人肖振东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我觉得对于兰州鼓子演出来说,站着演要比坐着演好,有动作演要比干站着演要好,演唱形式不拘泥于单人演唱、双人演唱、四人演唱或者多人合唱。在兰州鼓子日益发展的今天,还要注意提高乐队的伴奏水平,以吸引更多的观众和爱好者。”
“兰州鼓子可以登上大雅之堂,这充分说明了兰州鼓子的魅力所在。”兰州鼓子传承人魏世发语气中流露出的是自信和自豪:“健康路小学的学生演唱鼓子,表明了兰州鼓子的后继人才培养得到了重视。要更好的宣传推介兰州鼓子,保护兰州鼓子十大调,我认为正式成立兰州鼓子艺术团迫在眉睫。”可以说,在代表性传承人的努力下,近几年兰州鼓子进社区、进学校取得了初步成果,那些同学们的演出虽然稚嫩,但却最为耀眼,从娃娃抓起,从学生抓起,让传承人们看到了盼望已久的希望。
民族文化瑰宝后继有人
“对于此次兰州鼓子的精彩表现,我总结了几个关键词,就是一次盛会、两个亮点、再谋发展。”张北辰说:“这次盛会聚集了全市兰州鼓子的演唱精英,其中有专业剧团的专家、有代表性传承人、有鼓子好家,是历年来档次最高、规模最大的。特别是,区别于一般的节庆演出,这次汇演还与专题研讨相结合,达到了从学术性有所突破的目的。最令人欣慰的是,在本次演出中不仅有老一辈‘好家’挑梁演出,更有很多年轻的后辈选手也倾力出演,可见兰州鼓子如今已是后继有人、新秀不断。”
据了解,为了加强兰州鼓子对外宣传、交流力度,进一步提高兰州鼓子的演出水平,今年初我市已开始筹备兰州鼓子艺术团的成立,旨在以专业的“鼓子精英”为核心力量,力求形成以兰州鼓子艺术团为纽带、以传习所为支撑、覆盖全市的兰州鼓子保护格局。
对兰州鼓子未来的传承发展,张北辰还提出了思虑已久的几点建议:“兰州鼓子传习所作为国家级项目保护系统管理的基础性工程,有必要对其进行重点示范、全面推广。其次,我认为今后对于兰州鼓子要有计划的举办音乐、文学方面的专题培训班,全面提升传承人的演唱传承水平。其三,采取多种多样的激励措施,鼓励兰州鼓子进社区、进学校,培养后继人才。其四,要加大交流演出和传播宣传力度,让更多人了解兰州鼓子,加入到保护兰州鼓子的行列中来。其五,要全面、系统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兰州鼓子的有关史料,制作有利于出版兰州鼓子名家唱段光盘总汇,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宣传,推广,形成有利于兰州鼓子传播的良好氛围。
“非遗项目的保护只有与时俱进,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要求和适应社会文化的发展需求。”市文物局局长赵中东表示:“传习所建设是项目保护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但并不是全部。政府部门除了组织正常的节庆演出,还需要不断地创新思路、搭建平台。总之,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在广大传承人的共同努力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定会更好的融入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兰州鼓子这一民族文化的瑰宝不会在我们手中断代或消失,一定会生生不息,传之久远、惠泽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