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榆中贫困村里的“自助银行”
通讯员 季桂珍
“没有互助资金的帮助,我就不可能脱贫致富”,榆中县中连川乡中连川村村民王德平借助村里的互助资金养羊,购买了大货车,现在年收入5万元左右。他说:“我家穷了好几代,如今终于翻了身。”
村级“互助资金”是以财政扶贫资金为引导,村民自愿按一定比例交纳的互助金为依托,无任何附加条件的社会捐赠资金为补充,在贫困村建立的民有、民用、民管、民享、周转使用的生产发展资金。榆中县2008年开始启动这一项目,中连川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协会是榆中县各乡镇中最早成立的。到目前为止共有互助资金33.6万元,这些互助资金就像一个村级“自助银行”及时雨般的解了许多贫困村民的燃眉之急,帮助他们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扶贫济困“及时雨”
中连川村全村有6个社共750人,贫困户就占了699人。2008年,王德平所在的中连川村成立了互助资金协会。作为该村的村民,他申请到了第一笔互助资金,用这笔钱他先扩大了自己的养殖规模,从最初只有几只羊的他发展到现在有20多只。“当年我就还了借款,后来我又贷了两次互助资金,购买了现在这个拉货的大车,在家里养羊,在外我跑大车,一年下来能赚不少呢。”王德平说,正是在互助资金的帮助下,他才能改变最初只能解决温饱到现在的脱贫致富的生活。
据了解,中连川村互助资金协会自启动至2014年6月底,共发展会员60人,除了成立之时省扶贫办奖励10万元,县财政注入资金10万元外,2014年6月,县委书记甘培岳在中连川村调研时又支持10万元,再加上村民入股,每股200元,1.8万元的股金,1.88万元的公积金,现在互助资金协会共拥有资金33.68万元。累计发生借、还款业务98笔,累计放出借款118.5万元。
赵宗耀也是中连川村的村民,由于家里贫困,今年开春播种时购买农资成了问题,看着其他人都陆续的开始春播了,他却还在为购买种子、肥料等发愁。听说村里成立了互助资金协会,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到村委会,“没想到互助协会一听我的情况,让我找了五位担保人,办了该办的手续,当天就把钱借到手了,真是解了我的燃眉之急”。
“像王德平、赵宗耀这样的在我们村里很多,互助资金帮助许多人解了燃眉之急,也帮助许多人发展养殖、种植走上了致富之路,我们村从来没出现借了不还的情况。”中连川村党支部书记白元智说。
互助资金不过夜,科学管理是关键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互助资金相对有限,科学管理和使用显得尤为重要。在确保资金使用公开、透明的情况下,谁来用?怎么用?
白元智告诉记者“我们无论是借出去的钱,还是村民还进来的钱都‘不过夜’,也就是村民的借款从银行取出来后当天就发放给村民,村民的还款当天也就直接存入银行了”。
为保证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中连川村采取协会建立在支部上的模式,既“支部+协会”模式,由村党支部书记任主任,村委员主任任副主任,有威望的退休老干部任监督员,设会计一名。制定了各自的工作职责,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保证了协会工作的正常、顺利开展。
“我们坚持互助资金民有、民用、民管原则,对借款和还款情况及时公示,让所有社员都清楚账本。管理委员会接受县扶贫办和乡政府的监督、管理。严格执行合同签约制度、五户联保制度和管委会集体审批制度,特别是财务制度,每发生一笔业务及时记一笔账,力求做到‘账随钱转,钱随账走,钱账相辅’。县扶贫办通过严格审查,不准利用互助资金私下转借或放高利贷。对贫困户建立信用档案,做到好借好还,再借不难。”白元智说。
据白元智介绍,中连川村通过互助资金协会不但解决了许多村民借款难,解决了社员亟需生产资金不足的问题。增强了农户的金融意识,培育了农村信用文化。也培养了一批致富带头人,自2008年至今共扶持54户贫困户已脱贫,走上了致富的道路。还通过五户联保增进了农户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和谐。提高了村“两委”的凝聚力,群众对村级班子的信任度增强,改进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农户转变了思想,从等、靠、要,救济转变为自我创业,自我发展,相互扶持共同致富,突出互助。从使用费中提取的公益金,支持村集体公益事业的发展。
据了解,目前中连川乡有五个村建立了村级互助资金,资金达到100余万元,更多的帮助山区村民走上脱贫致富之路。从2008年开始至今榆中县在贡井、上花、新营、银山、高崖、韦营等15个乡镇42个村都成立了村级发展互助资金项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共71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