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将兰州拉面开到迪拜 张家川人卖拉面一年挣回8个亿

23.07.2015  15:16

  中国兰州网7月23日消息 “张家川要发展,满世界开饭馆”这句话,在6月份“天水对外宣传关键词”评选活动中胜出并红遍网络。如今“张家川要发展,满世界开饭馆”不仅成为对外宣传张家川的形象广告语,也成为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立足民族特色、通过劳务输转实现脱贫致富的成功实践。

   A.从皮毛贩子到京城“面一代”

  上世纪七十年代,家住张家川龙山镇坪王村二组的马德胜皮毛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天蒙蒙亮的时候,在家喝着凉水吃完干馍,他就骑着二八加重自行车从庄里往龙山镇赶。一到集市,车子还没停稳,就被客商从车子上拽下来,拉到生意圈子里去谈皮毛价钱。“那时候的红火劲儿,现在想起来都是美的。从上街道走到下街道就能净落二三十块钱。”那时候的马德胜,生活开销就是通过为买卖双方撮合皮毛生意抽取一定的佣金维持着。

  1988年,马德胜不做皮毛生意,去北京开饭馆了。这在当时龙山镇的皮毛贩运圈子里一时成了人们茶余饭后必谈的话题。皮毛贩子们一边做着生意,一边谈论着外面的世界,猜测着马德胜要不了多久就混不下去还会再回来。马德胜就这样淡出了皮毛行业,加入张家川在外经营清真餐饮业的“面一代”。马德胜起初的面馆规模不大,利钱也没有做皮毛生意来的快,一年下来,挣个两三万元也算是正常。在那个万元户还比较稀缺的年代,两三万元的年收入,让马德胜身边的许多朋友动了心。之后,木河乡坪王村、龙山镇四方村村民马生龙、马海云、马登宵等人就紧随其后在北京创业。张家川“面一代四大金刚”的故事慢慢开始在坊间传开。“面一代”开办的西北清真拉面馆,取得了很大成功,在他们的影响和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乡亲走上了从事清真餐饮服务业的发展道路。

   B.“牛一代”将兰州拉面开到迪拜

  现在,“张家川要发展,满世界开饭馆”已成为创业致富的经典语录。被称为“牛街的大树”的回族青年马生龙是张家川人在北京“牛一代”的代表人物,目前他已在迪拜完成兰州拉面连锁店装修,计划8月份正式营业。他定位的“中国梦”是把拉面馆开到全球穆斯林国家。龙山镇西川村回族青年马志武在北京鼓楼经营碗碗香拉面馆,他说,“清真餐饮业前景非常广,目前在北京,张家川开清真餐馆的就有1000多家,平均一家饭馆按每年20万元的收入来计算,1000多家就收入两个亿。一家饭馆平均按10个人计算的话,就能带动1万人就业”。

  据了解,张家川人在北京、上海、武汉等20多个省会和苏州、青岛、十堰等200多个大中城市发展清真餐饮经营店1.3万家、宾馆860家,从业人员6万人,年创收8亿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1%。仅在北京就有2500多家清真餐饮店,“张家川伊香拉面师”、“张家川伊香烹饪师”等14个清真餐饮品牌已享誉全国清真餐饮界。由张家川人开办的“习连汇牛肉面”、“马艾萨牛肉面”等500多家连锁清真餐饮店遍布全国各地。当下,张家川正在抢抓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机遇,努力推动张家川清真餐饮业遍布全球。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