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赶中的美丽蝶变 ——兰州市坚持以人为本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纪实

28.10.2015  10:01

  秋日的阳光轻柔地洒在兰州黄河风情线,62岁的汪云清老人手里攥着一个环保袋,沿路捡拾着纸屑、塑料袋等垃圾。

  “我生活了半辈子的这座城市,变得越来越美丽了。我们居住在这个大家庭,有责任呵护这份美丽。”望着眼前奔流的黄河、周边靓丽的景致,老人感慨地说。

  美丽金城我的家!从始于上世纪90年代的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到眼下开展的“五城联创”,这些年间,在“赶考”全国文明城市的行列中,兰州市一直在追赶。几次与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失之交臂,不论是决策者还是普通市民,并没有失意消沉,而是查找差距、反思不足。

  “其实多年创建实践中,我们既看重城市‘得牌’,更看重群众得益;既追求创建受奖,更追求群众受惠。”省委常委、兰州市委书记虞海燕的一席话,道出了兰州创建文明城市的努力方向。

  民意所向,民生所指,才是文明所在。秉承“为民、靠民、惠民”的创建思路,兰州市明确提出:全国文明城市最重要的指标,是民生;最重要的标准,是民意。

  在“建设文明程度一流新兰州”的目标召唤下,兰州人以更清醒的认识,更饱满的热情,更大的创建力度,参与并感知着这座古城因文明创建而发生的美丽蝶变。

建宜居城市,谋环境巨变

  上世纪90年代始,兰州市和国内不少城市一样,深陷“大城市病”:土地资源紧缺,人口激增,交通吃紧,污染加重……

  空气特差、车多路挤,在这样一座城市工作、生活,市民能没个怨气、烦恼吗?

  民有所呼,我必有应。为此,兰州市多方筹措资金,全面展开“治污染”“畅交通”行动。

  面对笼罩在城区头顶多年的黑“锅盖”,兰州市把大气污染治理列为最大民生,壮士断腕,全面打响大气环境治理整体战、攻坚战。

  加快企业“出城入园”,淘汰落后产能、工艺和设备,开展节能减排工作,推行清洁能源改造……从2011年起,兰州市挤出27.8亿元,对燃煤供热锅炉进行“换血式治理”,实现主城区燃煤锅炉及污染“双清零”。

  艰苦努力,换来了天蓝水碧,兰州市稳定退出全国十大污染城市行列。

  “以前从苏州回兰州探亲,住几天就待不住了,空气太差了。没想到家乡现在是天蓝蓝、水清清,真舍不得离开。”沐浴着母亲河畔的习习清风,正在马拉松文化主题公园健身步道上跑步的王馨动情地说。据省、市卫生疾控部门统计,2013年至2014年冬季采暖期,兰州市城乡居民呼吸系统疾病就诊病例比上年下降27.33%,就医费用下降47.4%;2015年2月,2014年至2015年冬季供暖期,两项指标同比下降18.18%和38.39%。

  2014年8月,环保部在兰州召开京津冀等14个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座谈会,介绍推广兰州的做法并概括为“兰州经验”,认为兰州的做法对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给出了答案,为全国重污染城市治污树立了信心,对全国治污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一年多来,先后有220多个城市来兰州调研治污工作。今年10月中旬,中共中央党校政法教研部调研组专题来兰州调研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情况,希望把兰州治理大气污染的做法转换成中央党校教学案例,并在治污标准化体系制定等方面与兰州开展合作。

  针对日益拥堵的主城区道路,兰州市实施“三年有效缓解、五年明显改善”为目标的“畅交通”工程。城区道路大规模完善改造,184个“上跨下穿”工程上马,轨道交通、城市二环路、亚行贷款城市交通等项目齐头并进,全省首条快速公交线路、黄河“水上巴士”航线运行,南山路全线通车,深安、金雁黄河大桥建成……初步形成的立体交通网络,使两山夹一河的地形不再成为制约。

  为了将有限的钱花在刀刃上,兰州市政府加大项目建设精准化。近几年,每个项目上马前,都会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及建议。记者看到,今年180亿元的城建大盘子中,绝大多数急民之所需,包括治污、供热、防灾减灾、环境整治等86个民生项目。

  “创建文明城市不是搞形象工程,不是搞花拳绣腿,应该是实实在在为群众办事。我们所追求的文明城市,就是一个让群众生活更美好、更自信、更凝聚的大家庭。”兰州市市长袁占亭说。

惠民利民,共享文明成果

  创建文明城市,不应该只有华丽的外表。为此,兰州市既顾“面子”,又抓“里子”,努力让城市洁脸面、实根基,让市民生活更加方便、舒适、满意。

  偎依在母亲河臂弯里的金城,因水而名。但这几年,在兰州决策者心里扎着一根因生活饮水污染而拔不出来的“刺”。

  “如果连最起码的空气、饮水等都解决不好,何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在今年9月11日召开的兰州市政府常务会议上,袁占亭掷地有声,严厉批评工作中的“缺位”,要求以更加过硬的工作作风把民生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度,着力解决好大气、水、交通领域及城市管理中事关民生的问题。

  兰州市在全力抓紧老旧供水管网改造的同时,多方筹资上马第二水源地建设。2015年8月20日,总投资56.87亿元的兰州市第二水源地建设项目控制性工程——输水隧洞工程在永靖县开工。2016年底项目建成投运后,近期(2020年)每年将有2.77亿立方米刘家峡水库优质水穿山越岭流入兰州。

  走进皋兰县九合镇,在总投资2.58亿元、兰州市首条规模化建筑垃圾处理线项目工地上,工人们正干得热火朝天。项目负责人介绍,这是目前国内投资规模最大、配套设备最先进的建筑垃圾资源化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处理建筑垃圾200万立方米。与此同时,2014年4月开工建设、总投资13.8亿元的兰州市循环经济产业园垃圾处理园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发电项目,目前基本轮廓已清晰可见,项目建成后兰州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将从6%提高到90%以上。2009年开始实施的城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项目目前已基本完成,兰州城区污水处理率已提高到94%。

  在此基础上,兰州市大步向“智慧城市”迈进。

  轻启按钮,孤寡老人不出门便可享用热气腾腾的饭菜;手持市民卡,轻轻一刷,乘车、取钱、购物、缴水电费等轻松搞定;在社区卫生所拍片,可通过网络接收三级甲等医院专家的会诊……数字社区、智能化交通、物联网、车联网等,在兰州,这些已经实现或即将实现。

  2013年5月,集信息资源共享、应急联动指挥、社会综合服务于一体的兰州三维数字社会服务管理中心正式启动运行。中心成立两年多,已创新打造出“民情通呼叫热线”“精品一刻钟”“虚拟养老院”等一批享誉全国的民生服务品牌工程。

  点开兰州市三维服务网,可实现网上办事、查询、服务、购物、缴费、咨询、投诉等模块,群众足不出户就能享受政府、企业、社会提供的优质便民服务。

  为了让市民理顺心气,舒心生活,2013年,兰州市整合资源,开通“12345”民情通呼叫热线,统一受理市民在公共服务、生活服务和政府服务方面20大类200多项咨询、求助、投诉和建议,并及时转办交办到相关职能部门和单位,限定时间、限定标准、及时办结,按时回复、按期反馈。据统计,截至目前,“12345”共受理建议、咨询、投诉、求助、感谢等各类诉求达100余万件,办结率为99.42%,市民对“12345”民情通呼叫热线满意率达98.79%。“12345,有事找政府”这句口号已经实实在在扎根兰州市民心中。

  论财政收入,兰州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很靠后。但近几年,兰州市结合创建文明城市,将新增财力大力投向就业、教育、食品安全、社会保障、低保特困家庭救助等民生工程,实施了棚户区、“三无院落”、清洁能源、小街巷改造,“主食厨房”等一批事关百姓利益的项目。

  以惠民利民作为创建的原则和宗旨,兰州,正在成为一座充满生机活力、人文关怀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