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4人荣获“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称号

26.12.2016  05:08

    原标题:用热血和青春谱写爱的诗篇

    兰州市4人荣获“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称号

  马立锋(右一)为贫困农村捐赠小寒羊

  苏彪(中)为留守儿童赠送学习用品

  张霞云重阳节免费接送老人

  於若飞参加2013年岷县地震救援

  12月15日下午,由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开展的第十一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组织奖、项目奖评选活动落下帷幕,由团市委推荐的兰州阳光公益志愿服务中心团支部副书记马立锋,兰州的士奔马雷锋车队队长苏彪、副队长张霞云以及甘肃蓝天救援队队长於若飞4人,获得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社会在飞速发展,每个人都在享受着文明进步的美好成果。然而,生活困难的弱势群体仍然大量存在,每天仍有那么多令人痛心、遗憾、无奈的事在芸芸众生中轮番上演。如何承受飞来横祸带来的伤痛,如何度过贫病交加造成的艰难,仅靠一己之力真是步履维艰。幸好,还有像阳光公益、奔马车行雷锋车队、蓝天救援队等这样充满善意的公益团队,有像马立锋、苏彪、张霞云、於若飞等这些急人所困的爱心志愿者,一次又一次雪中送炭、助人为乐,一次又一次向在困顿的泥沼中挣扎的人们伸出援助之手。

  兰州阳光公益马立锋

  扶危济困集跬步以成千里

  兰州阳光公益成立于2013年7月11日,这个充满蓬勃朝气与美好希望的公益团队在兰州市扬帆起航,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贫困乡村孤老残幼这一亟需爱心的群体,秉承着“每天捐助一元钱,每天帮扶一小时”的爱心理念,扶危济困,助人为乐,逐渐声名鹊起。在他们一次次雪中送炭的慈善活动里,在一群群善良热心的志愿者中间,一身军装的马立锋分外引人注目,他是武警甘肃总队兰州市支队的一名士官,上士警衔,也是阳光公益最初的参与者和组织者之一。

  这几年来,马立峰和兰州阳光公益志愿者们通过爱心7+1“喜盈门”计划,帮扶残障困难家庭危房改造,他们积极奔走,动员社会力量募集各方资金,结合国家、省、市、县(区)补助,帮扶兰州、武威两市20户贫困残障家庭开展危房改造工程。并由志愿者7对1解决贫困残障家庭住房问题、孩子学习问题、家庭成员再就业问题等具体困难。

  陈玉蓉是马立锋的救助对象之一,家住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西大滩乡白土台村,是一位正值青春年华的高三学生,对未来满是憧憬,然而,命运的翻云覆雨之手总能轻易地改变一个人的生活轨迹,2015年,她在上学途中遭到三轮车碾压,身受重伤急需手术,而她的家庭对此却彻底无能为力,父亲多年身患残疾,奶奶年迈体弱更是不堪一击。马立锋和阳光公益的志愿者们听说陈玉蓉的遭遇之后,数次捐款给她治病,2016年3月为她做了截肢手术。与此同时出资对陈玉蓉家的危房进行翻修改造,新建了3间房屋供一家人居住。

  这只是马立锋和阳光公益许许多多个慈善救助对象的其中之一。农民因使用微耕机意外致残的事件在农村时有发生,而致残必然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十分普遍。兰州阳光公益从伤害源头查找原因,通过前期研发,提出微耕机预防伤害的三级智能安全防护体系,生产了样机并进行了实地测试。民间公益组织凭一己之力,投入巨大人力、物力、智力,进行农机技术改造,这在甘肃尚属首次。

  马立锋说,在不断的走访中,他时常对生活充满感恩,在亟需救助的乡村孤老残幼中,他们每个人的故事都有着造化弄人的悲凉况味。作为一名军人,为人民服务是马立锋每天都要喊出的口号。通过参加公益活动,他经常能看到行走在村口路边的苍老身影,孤残儿童在本不知愁滋味的年龄目光凄迷,能目睹太多的失落和无助,能见识太多的痛苦和无奈……“通过自己的绵薄之力,能稍微帮他们一点点都好。”马立锋说。

  兰州的士奔马雷锋车队苏彪、张霞云

  凡人善举汇小流以成江海

  苏彪大哥笑起来很开朗很憨厚,他说,兰州的士奔马雷锋车队能走得这么远,是自己无论如何也没想到的。

  兰州的士奔马雷锋车队在兰州市几乎家喻户晓,苏彪是这支爱心车队的队长,张霞云任副队长。市民们应该都能记得,高考期间在炎炎夏日将赴考的学子们迎来送往;教师节接送可敬可爱的“园丁”们上班回家;重阳节到了,老人们可以电话预约,免费坐他们的车走亲访友、逛街出行甚至相约一起去健身爬山……一年四季每一个重要的节日,这支车队都会力所能及地与人方便。

  而这些还远远不够。

  正因为有了“奔马雷锋车队”爱心相助,兰州市的尿毒症患者刘明有了自己的“专职司机”,每次义务接送他去医院做透析;身患白血病的出租车司机肖万科不仅得到一笔多达29万多元的治病善款,还有无价的精神上的支撑和鼓励;14岁的白血病男孩曾建龙因为有了他们捐献的血小板,脆弱的生命得以延续;而每一次公益活动都积极参与忙前忙后的队友雪莲,虽然不幸患癌,仍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劝慰身边的每一位病友要坚强地生活下去……

  这些依然远远不够。

  苏彪、张霞云和每一位“奔马雷锋车队”的志愿者,他们终归到底都是一些普通人,他们绝大多数都有妻儿老小,肩负着养家糊口重担,不分严寒酷暑在城市的每一个街头奔波游走,拉客挣钱,向公司上交每天的“份子钱”。即便这样起早贪黑忙忙碌碌,即便自己的生活总是捉襟见肘,却仍然不忘雪中送炭,救他人于水火当中。或许还有的一些志愿者,自己的日子本身已经是凄风苦雨,愁云惨雾,但依然没有放弃对他人的关心和支持。

  或许,就在这一次次的救人助人之中,他们也在汲取生活的力量,告诉自己,坚持就是胜利!比如身患癌症的雪莲、比如另一位雷锋车队成员,自己的妻子同样重病在床,但当听到大家为肖万科捐款的消息后,也委托其他的哥送来了100元爱心款……

  副队长张霞云说,做一件好事不难,难得是一辈子做好事。而队长苏彪则更加达观一些:“看到奔马雷锋车队如今取得的成绩,往日的那些艰难真的不提也罢。”这支成立于2013年10月的爱心车队如今日渐成熟,成员越来越多,声势越来越大。2015年3月正式更名为兰州的士奔马雷锋车队,同时也加入了由北京、厦门、包头、张家口等多个城市的出租车同行成立的“全国雷锋车队大联盟”。

  如今,兰州的士奔马雷锋车队的好事儿越做越广,除了在城市里在工作中点点滴滴分享善意,也开始向贫困山村的老人孩子捐赠生活用品,“天不亮就出发,天黑了才回家。一年四季有亲人牵挂,开着车不多说话,穿过了大街小巷,看不够城市风光,跑出租挣钱真不容易,问问你要去何方?我是城市的骆驼……”其实,除了城市的骆驼,他们还是正能量的化身。

  甘肃蓝天救援队队长於若飞

  急人所困救人于危难之中

  甘肃蓝天救援队的名字在兰州广为人知,曾经兰州市有小学生遇到危险,情急之下拨通了蓝天救援队的救援电话,而不是打给110报警,可见这个队伍在救急救难方面是多么深入人心。他们在民间减防灾体系的建立,防灾自救知识的普及以及公共安全、校园安全、安全生产等领域的宣传工作中屡获佳绩,贡献颇丰,成为我省民间专业救援队伍建设的标杆。

  蓝天救援队除了於若飞本人专职从事队伍管理与建设,整个团队设有7个兼职做日常助理文秘工作,83名正式成员,181名预备成员以及700多名志愿者,从志愿者发展到预备队员历时两个月,而预备转为正式则需要漫长的两年时光,期间是系统的理论学习、专业培训与定期考核,只有正式队员才有资格参加一线救援工作。

  据不完全统计,仅2016年,甘肃蓝天救援队就参与水域打捞7次、寻人6次,举行防灾培训30余次、培训志愿者58场次、开展大型活动保障14次。而这样一支高尚的民间公益组织,今后的路该怎么走,能够走多远?是於若飞现在最为关注的问题。

  民间救援力量灵活机动、集结迅速、热情高,在一些特殊救援上具备明显优势,成为政府应急救援体系的有力补充。然而,作为政府的臂膀和助手,蓝天救援队虽然多次雪中送炭救人于水火之中,功劳与苦劳兼具,但是仍然面临着发展上的瓶颈和困境。比如,队员的专业能力参差不齐、获得技术培训的机会不易、资金支持时断时续、缺乏缺少统一的调配管理等等,这些因素决定了一支公益团队的生命力。

  在这样的现状之下,想要获得突破,就必须借助政府的力量。这几年,蓝天救援队积极靠拢共青团兰州市委以及各个区委。於若飞说,接下来预备在兰州市各个学校建立学生体验安全防灾屋,研发防身逃生工具,并规划在兰州各个社区设置民众安全防灾服务站,配备防灾减灾的设备,定期为市民普及安全知识,提升每一位市民的求生技能。截至目前,酒泉路与大教梁的站点已经建成,资金由城关区地震局与蓝天救援队共同承担。

  “我们希望在未来的发展中,政府能给予标准化建议和意见,同时也希望政府能从资金、装备及技术培训上给予适当支持。”年轻的於队长眼睛里闪着希望的光亮。

  记者手记

  兰州市的公益团队与志愿者组织,几年来一直在不断成长,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体系,并且多次在全国的志愿者服务项目大赛中屡获殊荣,这其中,也凝聚着共青团兰州市委志愿者工作部的心血。在这些民间公益团队的登记注册、权益维护、排忧解难以及指导管理方面,团市委志工部的吴永朝部长和他的同事们付出了很多努力。在志愿者们好事儿越做越多,影响越来越大的过程中,依然有人担心助人为乐会惹火烧身,依然有人质疑公益活动的动机不纯,依然有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依然有人只是好奇想要围观,但是必须要承认,无数志愿者们在环境保护、维持秩序、扶贫送暖、心理咨询、城市建设、敬老爱老等领域默默付出,不求回报,用无私和坚守诠释着自己的责任和担当。

  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他们忙碌的身影,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们热情的双手。他们遍布在社会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成为温暖人心的“最可爱的人”。也许他们很平凡,也许他们很渺小,但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还是要为他们的行为点赞!兰州晚报记者张蓉  (本版照片均为资料图片)

( 编辑:王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