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公布“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方案” 水泥森林难掩老街文化记忆/图

27.08.2014  12:16

  记者马进帅摄

  旧南关十字街景 资料照片

  从记忆出发,顺着文化的脉络,兰州老街文化将是一场穿越现实与历史的对话。在城市某个老街,或在兰州版图上的某个建筑之中,甚至是在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咀嚼往事的情景里,兰州老街文化记忆都将引领我们一起去寻找历史刻下的印迹及其重要意义。日前,兰州市公布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方案”,对古街文化保护作了详细阐释。“说实话,古老兰州的老街文化,是兰州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基石,没有老街文化,申报将无从谈起。”兰州申报办副主任高烽说。

  今天,就让我们通过老张等人的叙述,体味老街前世今生的喧嚣与沧桑。

  视线:老人回想

  站在高耸的兰山之巅,俯瞰美丽的兰州,那些在高楼大厦的包围中若隐若现的轮廓,总会吸引我们的视线。我们不由感叹:这是一个破旧立新的年代。伴随城市的建设,一些沉淀城市文脉的街道与建筑,逐渐淡出视野;某些传统而温馨的场景,开始消褪……

  但,它曾经深厚的底蕴无论如何都掩藏不住,从遥远的年代积蓄来的悠悠古韵,正生生不息,愈来愈浓,仿佛在召唤着每一颗怀旧的心。

  8月22日清晨,阳光从斑斓的云层里洒向大地,匆匆忙忙的行人迎着晨曦奔走。家住陇西路的张明军老人牵着一只小狗到滨河路晨练。张明军今年76岁,在20多年前他就住在这里。他说,那时候这是条很安静的街,街巷低矮,连路牌也没有,街上有小百货铺,有国营蔬菜铺,还有卖玻璃的铺面。

  陇西路曾叫鼓楼市街、鼓楼南街、果斋路、统一路。兰州市城关区地方志编撰办公室主任马莉提供的资料中有这样的记载,“陇西路为南北走向,南起今武都路,北至今张掖路,与隍庙相对。自清末称鼓楼街,以城隍庙前今张掖路中建有鼓楼一座而得名。民国三十四年为纪念清末翰林刘尔炘(号果斋)功绩改为果斋路,新中国成立后改称统一路。1958年被命名为陇西路,沿用至今。”

  老居民陈建亮说,别看这条街道现在萧条了,它曾是兰州最早的老街之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也几乎是兰州老街变迁的一个缩影。

  记忆:老街故事

  留不住的水,搬不动的城。流水冲洗年华,城市珍藏记忆。

  张掖路是一条既悠久,又繁华的街道,明肃王府(清代改为陕甘总督署,现为甘肃省人民政府)、甘肃布政使署均坐落在这条街上。明代至前清时期,张掖路通称为大街。“清朝中期至民国初,自西向东分为几段:自镇远门(位于今西关十字与张掖路西口之间)至钟鼓楼,(位于今陇西路与张掖路交叉处)一段称西大街,钟鼓楼至通渭路南口一段称侯府街(因清初靖逆侯张勇府邸建于此而得名),通渭路南口至辕门(位于今省政府处,为原明肃王府朝房午门,清代改为总督衙门之辕门,周围满布鹿角栏栅)一段称西栅子;辕门至箭道巷一段称东栅子;箭道巷至来熙门一段称东大街。民国三十一年,全路更名为中华路。1958年以甘肃省张掖县命名为张掖路,沿用至今。”兰州非遗文化中心副主任张北辰说。

  穿行在兰州的大街小巷,那些有趣的地名和老街让人浮想联翩。此前,兰州市政府在城区主要街道对已消失的文物原址上立碑纪念,一个个纪念碑似乎诉说着那里曾经的繁华与辉煌。

  居住在贤后街的郑星民是典型“80后”,他几乎想不到这里曾经是兰州四大书院之一的五泉书院。“清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由甘肃布政使屠之申、兰州在籍翰林秦维岳利用宫后街官署建立五泉书院。

  现在的贡元巷早前因巷内有清前期的兰州府贡院而得名。自清末以来,该巷两侧建有军械局、印花处、陕西会馆、义仓等。陕甘未分闱时,两省共有一个学政,驻陕西三原县。学政每三年巡视一次兰州,在贡院主持岁考、科考。后来“院”俗化成“元”,故称贡元巷。

  而要说起兰州的学府街道,人们自然会想到兰州大学旧址所在地,那就是萃英门。晚清时这里称海家滩。光绪元年(1875年),陕甘总督左宗棠奏准清廷陕甘分闱取士,遂于此地建举院。

  1926年冯玉祥部刘郁芬任甘肃省政府主席时,改为“萃英门”(取“人才荟萃”之意),门额上嵌石刻“萃英门”匾额。之后这里又为兰州大学及其前身(即“兰州中山大学”、“甘肃学院”)的校址。因而,“萃英门”就成了兰州大学旧址的代名词了。

  珍藏:城市历史

  漫步在兰州具有特殊符号的长街短巷,怀古忆旧之情会油然而生。而如今的繁华也似乎印证着过去的辉煌。正如民俗学者安守仁说,城市是有灵魂和记忆的生命体,而非“水泥森林”的聚集。

  现在的双城门至永昌路一代,名噪一时,成了兰州商业闹市的代名词。而早前,这里的银行、钱庄、餐馆、舞厅、酒店鳞次栉比。张明军和陈建亮两位老人时而在这里回味老街的气味。比如:浙江兄弟商行、交通银行、华侨银行、大同银行、天福公钱庄、体育用品商店、宝贞照相馆、木器沙发店等,直到上世纪50年代热闹气氛仍不减当年。

  再如盐场堡,明代“盐场堡”北面石门沟和小沟内富孕盐卤,当地居民很早即熬制成盐于当地出售,久而久之,这里便成了盐的交易场地,因此得名盐场堡。还有一只船、延寿巷、木塔巷、鼓楼巷、庙滩子等有趣味的地名也无不让人们记忆曾经的城市。

  “在城市高速的发展进程中,既不割裂记忆,同时又能保持创新,这一命题值得每一个人深思。”民俗学者柯杨说。那些古街文化记忆是活生生存留于城市空间和时间中的生命的热度、岁月的痕迹、文化的积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