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将在“一带一路 ”建设中承担枢纽作用

12.03.2016  07:57

    【本报北京讯】近日,新华社高级编辑、新闻摄影编辑部副主任丁玫做客全国两会兰州北京新闻中心演播室时说:“30年前,兰州是遥远的;现在,兰州是现代的;未来,兰州将成为中国的‘大十字’,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起到枢纽的作用。

    兰州是她走上工作的第一站

    丁玫是山东平阴人,大学毕业后于1983年9月到新华社甘肃分社工作。丁玫从北京出发,坐了整整36个小时的火车到了兰州,感觉兰州十分遥远。第二年春天,由于工作岗位变动,她离开了兰州。丁玫说,离开兰州30多年了,但是在兰州的工作经历,让她至今记忆犹新,这段经历影响了她一生。

    丁玫说,当时,兰州虽然是省会城市,但物质匮乏,城市周边像榆中县就更贫困了。春节了,她跟随领导下乡采访,村子里却没有过年的迹象,听不到鞭炮,家里没什么可吃的。跟秦腔剧团去慰问演出,演出结束后,地面上非常干净,没有瓜子、果核之类。这说明村民手里没钱,生活非常简单、贫困。但是,留给丁玫深深影响的是,兰州人很友好、纯朴。

    谈及30多年前在兰州向新华社发稿的情景时,丁玫至今还很有感慨。她说,现在写完稿轻轻一点鼠标稿子就发过去了。那时候每次通过新华社专用设备把文稿传到北京,就要呼叫“北京、北京,我是兰州!”在北京回复一个信号后,稿子才可以发过去。发稿顺利时,呼叫两三遍;信号差的时候,呼叫八遍、十遍都有可能,有时候刚接上又断了。

    尽管遥远、贫瘠,丁玫还是发现兰州有别于其他城市的地方。“当时整个城市里,外来人口比较多。他们南腔北调,但大部分受过高等教育。有了他们,城市发展非常快,尤其是工业发展迅速。”丁玫回忆说,有一年兰州钢厂业绩在全国钢铁企业中排前列,她去厂里住了两个星期,采写的稿件被《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

    丁玫说,兰州是她走上工作的第一站,是职业生涯的起点。在兰州工作时获得的经验,给她以后的工作打下深厚的基础。

    为兰州翻天覆地的变化而高兴

    一转眼30多年就过去了,现在丁玫会通过电视、照片、网络等多种方式了解兰州。在朋友圈、媒体报道中,看到“兰州蓝”时,丁玫十分兴奋:“仅这一点,和记忆里的兰州就有了非常大的变化,兰州有了蓝天白云。”丁玫说,记得她刚去兰州时,在秋冬季节,兰州似乎没怎么见过蓝天,头顶就是灰蒙蒙的。

    去年4月初,丁玫去兰州出差。“一出机场,高速公路两旁的山上,就能看到山上覆盖着绒绒的一层绿意。”丁玫感到很欣喜。那一天,刚好在下雨,天气比较冷。晚饭后她去了滨河路,路边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整个城市美轮美奂。丁玫激动地说,“兰州发生了翻天覆的变化。

    兰州是中国陆域版面的几何中心,是“一带一路”上的一个重要的节点。丁玫说,作为“一带一路”上的钻石节点城市,希望兰州紧紧抓住“一带一路”的有利时机,在文化、经济等方面承担枢纽的作用。同时,希望兰州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走进兰州、了解兰州。她自己也会不遗余力地宣传兰州,推介兰州。

看看,“三城行动”具体有哪些计划
    兰州晚报讯(记者王星明)《兰州市建设山水城兰州日报
甘肃省严禁借兰洽会名义突击花钱
    每日甘肃网7月1日讯 (兰州晨报记者王钊)兰州日报
全国高校BIM大赛甘农大学子获佳绩
    兰州晚报讯(记者马文艳)中国建筑学会近日公兰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