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回眸2014精彩的“这一年”
原标题:做快新区做大产业做强文化做美城市做实民生
兰州回眸2014精彩的“这一年”
寒风凛冽,走进兰州市,更感这座“大河之城”发展之热烈。
皋兰山下、黄河岸边,看到的是一幅幅令人振奋、和谐共进的发展热图;听到的是逆势而上、奋发有为的时代强音;感受到的是开拓创新、科学发展的创业精神。300多万金城儿女正在按照做快新区、做大产业、做强文化、做美城市、做实民生的发展路子,谱写着一篇篇建设新篇章,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历史性的新跨越!
漫步在全面升级改造后的百里黄河风情线,人们惬意地享受着蓝天、白云。2014年,在国内众多城市陷入重重雾霾之际,兰州市民尽情地拥抱“兰州蓝”,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13天,成为兰州市有监测记录以来优良天数最多的一年,兰州市稳定退出全国十大污染城市行列,也提前完成兰州市委、市政府向广大市民承诺的全年天气优良率80%的任务。
兰州西客站建成投运,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全线开工建设,南山路29公里实现通车,天水路下穿读者大道和白银路上跨安定门什字工程等一批“上跨下穿”工程全面建成,一个个“大手笔”,将“畅交通”工程推进纵深阶段。
从经济首位度提升到省上考核的27项指标较好完成,从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的排名明显提升到在全国省会城市的排名比较靠前,从大气污染治理3年攻坚逐年见效到城市综合功能日趋完善……
2014年,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繁重、各种困难较多,“负重”前行的兰州市经济仍保持持续较快增长的良好态势。从全年预期看,经济首位度连续4年稳步提升,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预计全年可完成生产总值1905.2亿元,增长10%,高于全省1.5个百分点,在全省的首位度约为28.67%,比上年提高0.33个百分点;可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49.87亿元,增长20.3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23259元和8039元,分别增长12%和13%。
2014年,不经意间书写在金城大地上的一个个符号,见证着这座古老的历史名城365天的不凡足迹,书写出了一份精彩的沉甸甸的“兰州答卷”。
兰州市认真学习贯彻落实王三运讲话精神
连日来,兰州市各县区、各部门认真传达学习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三运在兰州市调研考核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并就抓好贯彻落实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1月20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三运带领省委第一考核组,对兰州市党政领导班子及班子成员2014年度履行岗位职责和党风廉政建设情况进行了考核。考核中,王三运书记作了重要讲话,对兰州市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对改革发展稳定工作、加强党的建设及县乡两级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1月22日,中共兰州市委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贯彻落实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第1次会议召开,研究贯彻落实省委书记王三运来兰考核时讲话精神的意见,审议《兰州市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约谈工作实施细则》《关于进一步深化先锋引领行动的实施意见》《关于兰州市贯彻〈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实施办法》。
会议指出,王三运书记的讲话高屋建瓴、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讲话中,重点阐述了党的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彰显了省委从严管党治党的坚定信心和决心。兰州市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学习领会王三运书记讲话精神,做到系统掌握、融会贯通,把对兰州的具体要求,把“细化实化重点任务、组织领导、责任分解、压力传导、履责报告、联系群众、监督检查、信息传递、考核评价、责任追究”等10个方面的要求,逐一靠实责任,逐一落实到位,不断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兰州市重点要围绕“四抓”问题,切实强化学习领会;围绕落实党要管党要求,加强党务工作队伍建设;围绕落实“四责”问题,认真抓好“工作落实年活动”;围绕解决“四小”问题,持续深入改进工作作风。
1月23日,中共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会上的讲话及王三运书记的讲话精神。
常委们结合各自工作实际,纷纷发言谈感受、讲体会,并表示要进一步深入学习领会讲话精神,把各项任务要求落到实处。省委常委、兰州市委书记虞海燕指出,落实好中纪委全会精神和王三运书记的讲话精神,核心是各级党员干部要端正思想态度,坚定理想信念,要真正做到习总书记强调的十二个字,也就是“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对党忠诚,是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必须坚守的政治品格,重点要抓好思想理论学习,严格遵守党章党纪党规。个人干净,是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必须严守的为官底线,重点要把好小节关、把好交友关、把好亲情关、把好金钱关,切实做到不实之名不图、不正之风不染、不义之财不取、不法之事不为。敢于担当,是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必须坚持的从政准则。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切实承担好从严管党治党的责任,承担好抓党风廉政建设的责任,承担好抓工作落实的责任。
黄河风情线展新姿
百里黄河风情线是兰州的一张名片,被称为兰州的“外滩”,也是许多外地人来到金城必去的景点。但是,黄河风情线还存在着总体规划亟待完善升级,多头管理突出等问题。兰州市将提升改造黄河风情线作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一件实事,迅速启动环境整治、整体设计、提升改造等系列工作,让市民充分享受公共资源,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和形象。
去年以来,兰州市对黄河风情线进行全面“美容美化”。着手实施黄河风情线环境提升改造工程,制定《黄河风情线环境整治提升工作任务分解表》,对整治任务进行划片包干,责任到人,明确了整改措施和完成时限。兰州市机关干部7284人,开展黄河风情线全段河道卫生大扫除义务劳动,集中清理垃圾杂物、枯枝败叶等358吨。
日前,记者在黄河风情线看到,沿线亲水平台、体育公园、中山桥下河道等处,新铺设的鹅卵石自然缓坡独具艺术美,健身步道两侧绿树葱郁,新修的绿地和卵石坡面相互映衬。月亮岛提升改造工程对月亮岛进行全面绿化,还设置了景观石和城市小品,架设了两座游览石桥,对河道区域的石质坡面进行加固装饰,并在东侧空闲河滩地平整铺设一个2000平方米的空竹健身场地。
为规范沿线摊点经营行为,兰州市制定了黄河风情线茶摊规范管理办法及提升改造方案,正在进行示范性试点。同时组建黄河风情线徒步巡查队伍,加强日常动态检查,并面向社会公开招募40名志愿者,对黄河风情线区域内不文明行为进行劝导和宣传教育。
下一步,兰州市将积极推进15公里健身步道建设工程,河道环境卫生常态化保洁服务工作,探索河道环境卫生精细化作业模式,全力把黄河风情线打造成城市环境整治、管理的示范区。
文化产业发展为经济“添彩”
户外尽管寒气逼人,但在兰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内,人头攒动,往来人流不断。在过去的2014年,兰州市紧紧抓住兰州新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等重要的发展机遇,“修内功、辟新路”,充分发掘文化资源潜力,加大扶持力度,凝练实施文化产业项目,文化产业规模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全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51.3亿元、增速为25.5%、占GDP比重为2.68%,文化产业机构数3283家、从业人员49709人、资产总额219亿元,兰州市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全省第一。
为促进文化产业大发展,兰州市制定了《兰州都市文化产业区规划纲要(2015-2030年)》,还同步编制了《兰州城市文化功能布局规划》《兰州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规划》等17个配套专项规划,和《兰州文化与金融融合发展意见》《兰州促进文化产业税收优惠政策》等6个支持政策意见,进一步加大了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组织引导力度。2014年,兰州市确定了74个年度重点推进文化旅游项目,截至年底开工项目53个,完工项目为21个,累计完成投资102.8亿元。其中,青城古镇、仁寿山生态文化景区、河口历史文化街区、什川生态旅游景区、华夏青瓷博物馆等大型文化产业项目进展情况都非常良好,青城、仁寿山、河口、什川等文化景区和创意文化产业园、飞天文化产业园、李家庄画家村等产业园区初具规模。新凝炼启动了兰州红色文化旅游、华夏收藏文化博览园、锦绣丝路等一批大型文化产业项目,进展情况良好。同时积极组织企业做好中央、省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申报工作,共向上推荐项目和企业近20个,“翼途动漫”等3家企业取得国家动漫企业资格认定。“南特数码”制作了我省首部本土文化原创动漫系列片《敦煌传奇》,“兰科科技”开发了专业化文化艺术品电商平台。进一步推进了全市电影放映市场的繁荣发展,今年新增加院线影院5家,票房增速达到30%。
积极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打造向西开放“强引擎”
作为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在大西北处于“座中六联”位置的金城,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的节点城市,在西部区域经济中发挥着承东启西、联南济北的作用,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黄河渡口、“茶马互市”、商埠重镇,新亚欧大陆桥的重要支撑点。
2013年11月3日,“丝绸之路经济带·兰州新区向西开放战略平台高层论坛”在北京京西宾馆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为丝绸之路上唯一的国家级新区——兰州新区打造向西开放战略平台积极建言献策。
2014年,兰州市持续吹响向西扩大开放的强劲号角,积极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向东承接产业转移,加强协调争取和交流合作。兰州市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率先加入上海合作组织睦邻友好委员会,成功举办丝绸之路经济带(兰州新区)发展高层论坛等系列活动,吸引了30多个中西亚和其他国家的宾客来兰考察交流。与西安市、厦门市和青岛国际港务区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兰州国际港务区等向西开放功能性设施加快建设。兰州中川机场升级为国际客货运机场,2014年旅客吞吐量突破700万人次。全年共执行招商引资项目1390个,到位资金1870.05亿元,增长38.52%,第二十届兰洽会引资总额1350.08亿元,增长16.58%。实现进出口总额45.5亿美元,特别是与中西亚国家的贸易额达到6.23亿美元,体现了向西开放的潜力和活力。
持续改善民生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
“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最终是为了百姓有更好的生活。我们要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这是省委常委、兰州市委书记虞海燕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2014年,兰州市将新增财力继续向就业、社会保障、失地农民养老保险、低保特困家庭救助等民生工程倾斜,新农村建设、教育、卫生、体育文化基础设施等成为公共财政投资热点。
兰州市统筹抓发展和惠民生,2014年投入资金37.63亿元,用于社会事业发展和民生保障改善。对城区住宅小区中小学幼儿园配建情况进行了专项清理,解决14.4万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消除C级危房21.7万平方米,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发放营养早餐补助6190万元。完成市列为民兴办实事24件、省上实事项目22件。城镇新增就业11.56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73%。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财政补贴标准和企业离退休人员月平均养老金分别提高到85元、320元和1650元。城市低保补助五区提高到468元,三县提高到352元,农村低保每人每年不低于2210元,五保每人每年不低于3310元。完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新参保2万人。全面推广“先看病、后付费”诊疗模式,启用新农合“一卡通”,发卡率、结报率达到100%。申请国家开发银行授信贷款212亿元,到位75亿元,新开工建设棚户区和保障性住房2.9万套。成立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专家咨询委员会,修订完善了各项公共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食品药品安全攻坚战取得显著成效,食品安全电子追溯体系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九州“主食厨房”食品加工园部分建成启用。凝炼了“品质如兰、秉德之州”的城市质量精神,获批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全市命案破案率达100%。
2014年空气优良天数313天
“兰州·蓝”享誉全国
2014年,兰州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13天,这标志着兰州市稳定退出全国十大污染城市行列,入列全国空气质量达标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改善,也为市民身体健康提供了有力保障,据卫生系统疾控机构医院信息平台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入冬以来,兰州市城乡居民到医院就诊的呼吸系统疾病同比下降24.5%,就医费用下降20.68%。
“2011年,兰州市空气优良天数为242天,2012年270天,2013年299天,2014年313天,创2001年有监测记录以来全年天气优良率指标最好成绩。”翻阅2015年1月7日的《人民日报》,这一组呈阶梯状攀升的简洁数据在“兰州·蓝”的标题下,搭配着图片上的白云、蓝天、黄河与郁郁葱葱的南北两山,显得更外醒目。简明扼要的报道让全国读者对兰州治污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治理大气污染的“兰州经验”得到国家肯定和推广。
2014年,兰州市继续开展大气污染治理整体战攻坚战,争取中央和省上专项资金3.87亿元,完成99.65万平方米未供暖建筑改造和城区剩余869.6蒸吨燃煤小锅炉治理改造,实施2004蒸吨燃气热水锅炉烟气余热深度利用项目,取缔改造530蒸吨燃煤立式茶浴炉,完成231个工业深度治理项目,淘汰黄标车和老旧汽车64338辆。扬尘污染防治措施日益精细,低空面源污染网格管控持续强化,地方性环境立法工作不断加快,航拍取证、驻区督查、驻厂监察、在线监控、工况监管、视频监视“六位一体”新模式实现管控全覆盖,督查问效机制进一步健全。同时,有效应对和处置“4·11”局部自来水苯超标事件,积极谋划城市长远供水问题,开工建设城市水源地项目,集中开展黄河风情线综合整治,实施了中山桥至雁滩黄河大桥试验段治理改造,完成雁滩南河道排污口截流治理工程。
水陆并进上跨下穿南通北达
立体新格局力推“畅交通”
城区道路大规模完善改造,184个“上跨下穿”工程全面实施,轨道交通、城市二环路、亚行贷款城市交通项目等齐头并进,省内首条快速公交线路运营效益显著,连接城关区、七里河区、安宁区的黄河“水上巴士”航线正式运行……2014年,围绕“畅交通”工程,兰州市全力打造立体交通新格局,交通建设一路高歌,初步形成的立体交通网络,为兰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助力加油。
近年来,随着城市人口、机动车辆的迅速增长,兰州市核心区交通拥堵现象日益严重,2012年5月,兰州市大力实施“畅交通”工程,出台《关于道路交通畅通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构筑“一横、三环、九纵”骨干路网结构,加快构建智能化、现代化、畅通化的城市交通体系,努力实现“三年有效缓解、五年明显改善”的目标。
驱车行驶在已竣工的天水路下穿读者大道和白银路上跨安定门什字工程,兰州市交通局负责人告诉记者,计划用时3年在城市核心区实施的184个“上跨下穿”工程进展顺利,部分工程已竣工投入使用。2014年,兰州市继续加快完善“139”路网体系,西客站建成投运,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全线开工建设,南山路29公里实现通车,北环路加快建设,深安黄河大桥建成通车,天水路下穿读者大道和白银路上跨安定门什字工程按期建成,新建人行过街天桥20座,实施26条小街巷微循环改造,开通运营了黄河水上公交和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得到一定缓解。
新区产业集聚功能强化
“三区”开发建设统筹推进
2014年,作为兰州加快发展的活力所在、希望和潜力所在,兰州新区以令人惊叹的速度,为兰州的跨越转型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2014年,兰州新区产业集聚功能不断强化,新引进项目85个,到位资金650亿元,引进国内外500强企业累计达到34家,科天化工等产业项目加快形成新产能。综合保税区围网工程基本完成,海关国检查验平台、口岸作业区等设施正在加快建设,已跟踪对接项目100多个,签约引进项目24个,总投资38.58亿元。这一年,兰州新区持续发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实施以水、电、路、气等为重点的一大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目前核心区100平方公里的基础配套设施已基本建成。
引人瞩目的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项目稳步推进。目前,项目围网工程已基本完成,道路、办公大楼、海关国检查验平台、口岸作业区等10个海关验收必建项目正在加快建设,预计今年5月底投入使用,实现封关运行。仓储物流区、保税加工区标准化厂房和仓库已开工建设,预计6月底建成使用。
“三区”开发建设统筹推进。高新区东部科技城成为城市东扩的主阵地,首期开建的200万平方米城市综合开发项目基本完成,酒钢生活基地等一批产业项目加快建设,学校、医院、水电气管网等配套设施逐步完善。经济区四大园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9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63.06亿元。2014年,预计兰州新区、高新区、经济区实现生产总值95亿元、185亿元和182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24.25%。
联村联户力推“1236”行动显威
扶贫攻坚成效显著
一条条新修缮的道路平坦宽阔,一盏盏新安装的太阳能路灯笔直挺立,新建的文化广场上,人们在惬意地打球、下棋、健身,青山、绿树、温棚、文化墙等完美组合的乡村美景令人目不暇接,食用玫瑰、高原夏菜、绿色蔬果等特色产业生发着“绿色希望”……一组组令人欣喜的镜头,正是兰州市纵深推进扶贫攻坚成效的显现。
兰州市有榆中、永登、皋兰等3个国家六盘山片区贫困县,七里河区1个插花贫困县区,特别是榆中北山和南山、永登西北片、七里河后山等城郊300个贫困村。
2013年以来,兰州市全面贯彻落实全省“1236”扶贫攻坚行动,深入推进扶持攻坚工作。在全省率先制定了整村脱贫标准和考核验收体系,确定3年实现全市300个贫困村整体脱贫的目标。结合双联行动,兰州市紧紧围绕“大城市”带“大农村”的市情,紧盯“3年脱贫、提前4年全面建成小康”的奋斗目标,按照“不实现全面小康目标不脱钩”的要求,以扶贫攻坚为主战场,以300个贫困村整村脱贫为重点,实现了双联行动与扶贫攻坚高度融合、协调推进。2014年,兰州市整合投入各类帮扶资金5.92亿元,实施帮扶项目941个,开展农民技能培训10万人次以上,完成104个贫困村整村脱贫和皋兰县整县脱贫。特别是以榆中北山地区为龙头,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新增种植面积4.75万亩,累计达到16.46万亩。
截至目前,兰州市有209个贫困村实现整村脱贫,城关区、西固区、红古区和皋兰县实现了整区、整县脱贫,27万农村贫困人口彻底告别了贫困。
增强信心顺势而为争取主动重在落实
2015年兰州市八项重点工作扫描
2015年,兰州市确定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8%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左右;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略高于生产总值增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3.5%以内;节能减排完成国家和省上下达的目标任务。
全年重点抓好以下八项工作:
一、坚持创新驱动,强化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要紧紧抓住和用好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这个重大政策平台,突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三个取向,在创新驱动发展上实现新突破。
二、坚持产业转型,力促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突出省会城市的特点,着力培育形成新的增长点。2015年要在全市开展“第三产业发展年”活动,着重在电子商务、文化旅游、现代物流和发现培育新增长点四个方面集中用力。要全面启动实施《兰州都市文化产业区规划纲要》及17个专项规划和6个配套政策,加快文化创意与科技、旅游融合发展,支持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做大做强,推进百里黄河风情线大景区建设,抓好“锦绣丝路”等重点文化产业项目。要加快二产转型升级。
三、坚持多点支撑,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按照全市产业布局和园区建设规划,强化老城区服务功能、新区产业功能和郊区特色功能。要统筹新老城区互补发展,优化三区功能布局,增强小城镇活力。
四、坚持做美城市,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形象。大气污染治理要稳定旧标准优良天数,提升新标准达标天数。把水源地项目作为一号工程,集中力量加以推进。要以轨道交通建设为龙头,统筹抓好城市二环路、上跨下穿、黄河桥梁、道路疏解、区域交通、新建道路等重点工程,推动“139”路网体系更趋完善。要围绕建设生态宜居城市,重点抓好加快兰州中心、红楼时代、名城广场等高端城市综合体建设,继续抓好黄河风情线改造提升。以南出口为龙头,深化城市六大出入口综合整治改造。持续加大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力度,年内实施改造1.9万套,分配入住保障性住房2万套。要加快城市规划展览馆、黄河楼、黄河母亲文化广场、兰州老街等重点项目建设。
五、坚持城乡统筹,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扶贫攻坚与双联行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社会扶贫济困三个深度融合,发展现代农业,壮大特色富民产业,持续增加农民收入。
六、坚持民生为本,抓好民生保障和社会事业发展。要更加扎实地做好就业创业工作,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不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七、坚持改革推动,不断释放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要从转变政府职能入手,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各领域改革,力争改有成效、改出活力。要在创新行政审批体制,推进综合执法改革,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激活金融市场活力等取得新突破。
八、坚持开放带动,培育发展开放型经济新优势。要发挥向西开放战略平台优势,积极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要抓好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国际港务区两大功能性平台建设,力争有实质性进展。要力争新引进“三个500强”、上市公司等知名企业投资项目30个以上,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增长22%以上。要积极开拓中亚、西亚和中东欧市场,鼓励企业面向中西亚国家“走出去”发展。要充分利用兰洽会、马拉松等品牌节会,扩大节会的综合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