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记兰州军区总医院骨科专家葛宝丰:从未登高一呼,却有万峰响应
通讯员 陈宝森 白子玄
葛宝丰去世后,遵照遗嘱,没有对外通知。然而,得知消息的医疗界友人、部队官兵、生前救治过的患者还是自发赶来为院士送行,面向黄河鞠躬默哀,表达缅怀和敬仰之情。
葛宝丰的遗嘱公开后,其感人至深的遗言、俭朴办后事的风范,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人们纷纷以发唁电、网上设灵堂、转发微信点赞等方式祭奠吊唁,表达敬意,寄托哀思。
未曾登高一呼,却有无数人追随。记者从葛宝丰的亲人、战友、同事和身边工作人员讲述的点点滴滴中感悟到,人们既是在追随作为院士、专家和医生的葛宝丰,更是在追随一位百年良医的崇高精神。己之所能,要施于人“老头是个普通人,除了按医生的要求和标准做好本职工作,为人民服务,没有其他杂念。他经常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之所能,要施于人。”葛宝丰的夫人刘恭芳说这段话时异常激动,记者听了也深受感染。
在军区兰州总医院,几乎采访到的每个人都能讲出几个葛宝丰把病人的想法当自己的想法的感人故事。
2000年4月,青海某部战士刘卫国舟骨骨折,住进军区兰州总医院骨科中心,听说了葛宝丰后,一心想让这位大名鼎鼎的院士给自己主刀手术。虽然当时有很多手术在排队等葛宝丰主刀,但他得知后毫不犹豫地先满足了这名战士的愿望,第二天就给刘卫国做了骨栓固定术。
事后有人不理解:一个战士的小手术,普通医生就能做,身为院士且年事已高有必要亲自上阵么?葛宝丰说:“患者无大小,战士千里迢迢来求医,如果我们连一个小小愿望都不能满足,就是治好他的病,也会凉了他的心。”
2010年4月,青海玉树发生特大地震,38岁的藏族同胞斯塔全身16处骨折,生命垂危,被紧急空运到军区兰州总医院抢救。当时已91岁高龄的葛宝丰因急性腰扭伤也在住院治疗,闻讯后不顾医护人员劝阻,执意来到重症监护室查看斯塔的病情,全程指导会诊,周密制订抢救方案。经过8个多小时的抢救,斯塔转危为安。
对此仍然有人不理解:身为院士、著名专家,为什么对来自偏远地区或玉树灾区的求医者如此牵挂、如此关爱?葛宝丰回答:“医乃仁术,无德不立。只有把病人的需求当自己的需求,把病人的渴盼当自己的渴盼,才能成为患者心目中值得托付生命的人。”
因为时刻想着“己之所能,要施于人”,葛宝丰对患者的事不论大小一样上心:面对脚腕骨折的农村妇女,他亲手解开一层又一层裹在脚上的纱布,仔细检查;为年龄足以给自己当孙子的年轻战士,一遍遍介绍如何预防训练伤;为解决炮兵容易腰肌损伤的问题,挤时间调研,专门撰写了预防腰腿疼的书……
感同身受,视人若己
把病人的难处当自己的难处,是葛宝丰这位百年良医崇高精神的又一种体现。
1957年,一位农民因炸伤致使右股总动脉连同股动脉和股深动脉缺损14厘米。见到患者,葛宝丰心疼了:“一个农民,不能没有一条腿啊!”他决定用保存了半年的一段相应部位的三叉形同种异体血管,连接患者断裂的血管。这一大胆设想最终变成现实,让患者的伤腿恢复了行走功能。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