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从污染大市到山水名城

10.12.2015  16:35

兰州市冬季污染防治近年来成果显著。图为城关区畅家巷社区网格员刘涛向辖区商户宣传冬防注意事项  郭颂霞  摄

人民网兰州12月10日电(记者 郭颂霞)这个冬天,当外地的小伙伴们纷纷通过朋友圈吐槽雾霾的时候,“80后”兰州男生刘涛却能时不时晒晒自己随手拍的蓝天白云,自豪感满满。作为一个从小生活在兰州的“80后”,刘涛对于家乡以前冬天的状况心有余悸,“以前兰州冬天根本见不到太阳,感觉整个城市都闷在一个盖子里,特别难受。同学朋友好多都因为环境原因去了外地工作。

两山夹一河的地形,冬季无风、四季干燥的气候条件,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是兰州多年来摘不掉污染大市“黑帽子”的客观条件。数据显示,自2003年我国正式公布重点监控城市大气污染指数以来,兰州市一直位于全国后10位,部分年份甚至成了倒数第一。

先天不足后天补”,自2013年以来,兰州下定决心向污染宣战。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效。

网格化管理促全民减排

提起兰州冬天环境的改善,刘涛的自豪还有另一层原因:作为一名社区网格员,治污的成效有他的一份功劳。入冬以来,刘涛工作的重点之一就是冬季污染防治。早上,我们跟随刘涛一起到社区巡查。他的工作很琐碎,要挨家挨户查看辖区内的用煤炉采暖的商铺、住户是否有违规使用有烟媒的情况,同时还要留意是否有焚烧树叶、垃圾的现象,甚至劝说劝说居民尽量不要燃放烟花爆竹。

虽然说起来都是一些细小得微不足道的事,但从细节入手的严格管控却让兰州市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不断深入人心,形成了全民减排的氛围。在位于市区的一家牛肉面馆,老板妥建鹏正在后厨忙碌着。正是早上就餐的高峰期,装修精致的店面内却完全没有烟尘。妥建鹏告诉记者,他的店早在两年前冬防开始时就将煤炉改造成了甲醇炉。煤烟没有了对自己的身体和店面的环境都有好处。而在牛肉面馆不远处的一家油锅盔店,记者注意到店内所用的煤也全部换成了无烟煤。店主告诉记者,用传统煤炉做油锅盔是兰州的特色,但是使用无烟煤他们责无旁贷。“现在煤都是统一供,想买有烟的都买不到!”他一边忙着烙饼一边说。

为了从源头上杜绝有烟媒的使用,兰州市下了大力气。他们整合规范了两家煤炭专营市场和八十家二级营销网点,统一配送无烟煤和环保洁净型煤。对于低收入家庭,政府给予优质燃煤补贴。而有烟尘的劣质煤则坚决不允许进城。

兰州市还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金多元投入27.818亿元,对主城区716家1286台8270蒸吨燃煤锅炉实施了热电联产并网和“煤改气”,让原煤散烧供热锅炉退出了兰州市主城区供热队伍。

无死角管控抑制工业污染

在曾经遍布大街小巷的烟囱消失的同时,各大建筑工地和工业企业的防尘工作也在严格控制当中。王武平是兰州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的一名工作人员,进入冬防以来,他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都增大了。“我们分白天和夜间两班倒,对全市的工地防尘实行24小时的管控。”王武平说。

在位于市中心一个正在进行土方作业的工地上,记者看到工地出口处有车辆清洗设备,确保工地上的土不被车辆带出,整个工地也都实行了防尘作业。“这是一个重点工程,所以不得不在冬季坚持施工。而绝大多数需要土方作业的工地目前都停工了。即便是停工工地我们也要求他们做到防尘网全覆盖。”王武平说。

如今在兰州市已经见不到敞开式作业的工地了。通过严格落实建设工地密闭围挡等抑尘法、实行渣土车辆资质管理与备案制度、就近建立规范的渣土倾倒场等方式,由城管执法局牵头,交警和城管执法部门联合进行卡口管理,有效抑制了建筑渣土进入城市。

在兰州这样的一个老工业城市,工业污染的防控尤为重要。通过新技术、新设备的采用,过去的排污大户正在向绿色花园式工厂转型。“我们去年冬天就上马了湿式除尘设备,使烟尘排放量降低到了以前的五分之一,达到了10毫克每立方米以下的国家特限标准。在环保方面我们还将继续加大投入,向超低排放标准努力,明年要达到和燃气电厂同样的排放标准。”国电兰州范坪热电有限公司环保主管郑文告诉记者。

两年来,兰州市共引导投入近10亿元,对全市火电、化工、钢铁、水泥、砖瓦的主要高排放行业的210家企业全部实施了深度治理,重点实施了燃煤电厂除尘脱硫脱硝改造,目前全市火电机组颗粒物排放浓度均达到国家火电行业排放限值要求,其中城区三大电厂污染物排放量同比下降了60%以上。对于砖瓦、铸造等高排放工业企业,在污染最严重的冬季采暖期则被要求停产减排。另有100多户工业企业离开老城区搬到兰州新区或远郊县区产业园区。

绿化让西部城市颠覆刻板印象

通过连续三年举办兰州国际马拉松赛,兰州山水名城的风貌已通过央视的直播亮相全国。看着屏幕上的绿意盎然,大概没有人能把这个黄河穿城而过,两岸绿树成荫的美丽城市和解放初期南北两山加起来只有8棵树的荒凉景象联系在一起。在兰州这样一个气候干旱的城市,能够有如今的城市形象,多年来坚持实施的绿化工程功不可没。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兰州就开展了大规模的南北两山绿化工程。在兰州安宁区九州台植树30年的造林工人李多多回忆当时工作的艰难,感慨地说:“按照当时的自然条件,在兰州的山上‘种活一颗树比养个孩子还难’一点儿也不夸张。

但凡事贵在坚持,兰州市坚持一手治“”、一手播“绿”,把生态增容减污作为一项治本之策,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构建起了环绕城市的绿色生态屏障。目前,兰州老城区的南北两山已造林58万亩,兰州新区也已经完成造林18.5万亩。

持续的造林让城市形象有了变化,也改变了城市的生态环境。李多多告诉记者,就在他工作的山上,现在每到周末来健身、散步的市民很多,山上土质也有了明显改善。“以前寸草不生,现在土质肥沃了,还有人挖土回去种花种草。真的没有想到荒山也能成公园。”他说。

回头看治污以来取得的成绩,数据最具有说服力。兰州市的空气质量达标天数逐年上升:2013年为193天,2014年为250天,今年截止11月底已达标243天,重度以上污染天数则持续减少,。

面对成绩,兰州市副市长严志坚说:“大气污染曾是兰州久治不愈的顽疾,是外界认识兰州的‘负名片’。近年来我们下定决心多措并举协同治污,实践证明,只要我们把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大气污染防治不仅可防可控可治,而且一定能见到实效。今后,我们将继续努力,将管控措施向精细化、专业化转变,工作机制向法治化、长效化转变,逐步完善具有兰州特色的治污新机制,推进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