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仅存清代原生态祠堂将“异地迁建”

24.11.2016  23:36

  中新网兰州11月24日电 (徐雪 魏建军)位于兰州市七里河区马滩的一处保存完好的原生态清代祠堂,在历经上百年风雨后,近期因城市道路规划又将面临异地迁建。

  初冬清晨,占地一亩四分地的刘氏宗祠在一片散落着砖块的工地里显得格外醒目,而不远处便是日渐逼近的林立高楼。

  刘氏宗祠始建于清嘉庆四年(1799年),因遭遇火灾在光绪七年(1881年)重建,保留至今的风格样式为当时兰州建筑的典型代表。该宗祠由三面房屋加前门合围成四合院,分为正殿三间,东西厢房各三间,木质的窗棂雕花是精美的吉祥图案,悬于正殿前的楹联牌匾则出自历代刘氏子孙之手,他们其中多是当地知名的教育家、书法家。

  初冬清晨,占地一亩四分地的刘氏宗祠在一片散落着砖块的工地里显得格外醒目,而不远处便是日渐逼近的林立高楼。 杨艳敏 摄 图为已被建筑工地“包围”的清代刘氏宗祠。 杨艳敏 摄

  院内石香炉青烟袅袅,两棵上百年的古柏仍翠绿苍劲。78岁的刘栋在宗祠一呆就是一整天,他抚摸着记载家族历史的古碑文,祖父的训导至今犹在耳边。

  刘氏家族善德重教,“纲维人纪”的匾额颇为醒目,也是在此,身为第12代子孙的刘栋,将家族的历史和文化口授给了自己的子孙。他顺口念起细心保存的清代楹联,“至大至刚,是集义所生者;宜兄宜弟,其为仁之本欤。”“家族现如今共有17代子孙,彼此和善融洽。

  兰州史志专家邓明在20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关注刘氏宗祠,曾多次前往研究其建筑风格和家族文化。“该祠堂无论从石雕木雕、楹联牌匾、建筑样式、祭祀器皿等‘硬件’方面,还是从家史家谱、家族传统文化等‘软件’来看,都是原生态的,属于兰州市仅存的清代原生态祠堂,甚至在甘肃省内都属罕见。

  “该祠堂无论从石雕木雕、楹联牌匾、建筑样式、祭祀器皿等‘硬件’方面,还是从家史家谱、家族传统文化等‘软件’来看,都是原生态的,属于兰州市仅存的清代原生态祠堂,甚至在甘肃省内都属罕见。”兰州史志专家邓明说。 杨艳敏 摄 图为马滩宗祠文化公园项目规划图。 资料图 摄

  邓明介绍,宗祠所在的马滩,是因明代肃王牧马的马场而得名。在20世纪中后期,这一带有许多清代的民宿,“刘氏宗祠能完整地保留至今实属难得。

  兰州市七里河区官方介绍,马滩地区正处于发展建设中,在规划道路上的刘氏宗祠等8处家祠教堂将进行迁建,并集中打造成马滩宗祠文化公园。

  七里河区官方称,由于刘氏宗祠始建年限较早,为保存现有历史遗迹,拟迁建原有建筑,按照原有建筑明清风格进行规划建设,将原有建筑中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正字图、木质匾额、牌位、石碑等原模原样迁移至马滩宗祠文化公园内,在最大限度保留其历史原貌的基础上提升档次。

  “建筑是不可移动的产物,它与当地环境、历史文化积淀融为一体,异地迁建必定会让原有的‘文化信息’丧失。”邓明说,刘氏宗祠内保有的孝道文化、儒家文化,对于当下所倡导、沿袭的传统文化,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应原地保护文化遗存的“古色古香”。

  “想多拍点照片留做资料,以防万一。”近几日曾多次前往刘氏宗祠的兰州市民杨楠希望,城市规划理应“让路”给这样少有文化遗产。(完)

      甘肃新闻网 【编辑:杨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