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出陇原新气象——全省实施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综述
发展不足,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发展滞后,是长期制约甘肃经济社会进步的瓶颈。三年前,省委省政府敏锐地捕捉到了导致甘肃贫困落后的症结所在,将加快贫困农村发展、贫困人口致富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在千里陇原打响了一场全力扶贫攻坚、全面小康建设的战役。
从2012年春天开始,全省1.4万个单位40.8万名干部深入农村,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以58个集中连片贫困县、8790个贫困村为重点,体察民情、了解诉求、宣讲政策、出谋划策,为加快贫困农村发展、推进贫困农户致富出主意、想办法、尽力量。3年来,全省40余万干部已结对联系了1.5万个村、67万户贫困群众,基本实现了机关干部和重点帮扶对象全覆盖。
三年来,随着双联行动的深入推进,全省形成了加快贫困地区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强化了基层基础工作,提高了党在农村的整体工作水平,产生了干部受教育、机关转作风、民生大改善、发展上水平“一举多得”的叠加效应。
重在联,打造助推“三农”的平台载体
贫困与落后拉大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也减弱了城乡、干群之间的联系。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甘肃省将“联”作为双联行动的第一要件。
在单位联系贫困村、干部联系贫困户机制的作用下,各级各方面紧盯为民富民的行动主旨,紧扣扶贫开发这个重中之重,搭建了促进机关作风转变、提升干部能力素质、树立党和政府新形象的制度性平台,打造了社会各界共同推动“三农”发展的载体。
武山县马力镇北顺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山村。曾经,这里是一个交通不便、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贫困村,由于不通水、不通路,全村有2000多亩山地大面积撂荒,贫困面高达71%。
双联行动开始后,在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三运的帮扶下,三年来,北顺村新建日光温室200座,种植优质核桃3800亩,成立蔬菜专业合作社和2个养殖专业合作社。曾经对市场无比陌生的北顺村村民,如今在小微企业创业园中办起了多家企业,走上了农、工、商并举的发展之路。全村人均收入从2011年的3260元增加到了2014年的11950元,村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在双联平台的持续作用下,一个又一个曾经贫困落后的乡村,摘掉了“穷帽子”,走上了致富路。农民人均纯收入保持两位数的快速增长;10个县区实现整体脱贫,3874个行政村摘掉了贫困帽子,累计减少贫困人口430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2年的33.2%下降到19.8%。2014年,基层干部群众对双联单位满意度达到80%以上的占97%,其中100%的占57%。
实践证明,双联行动开展的三年,是全省农业发展最快、农村面貌变化最大、贫困农民得实惠最多的三年,是破解农村发展难题、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措施、促进全省持续健康发展取得重要成果的三年。
贵在为,取得“一举多得”的叠加效应
双联行动实施以来,全省上下将“有为”二字时刻放在心上,坚持把改善“三农”发展基本条件作为着力重点,从急迫的事情入手,从薄弱的环节抓起,从机制的改革突破,使基础设施、要素供给、政策环境、能力素质等瓶颈制约得到明显缓解。
为解决农村发展资金缺乏难题,我省于2012年推出了“双联惠农贷款”,使银行和农户牵手,向贫困宣战。在金融的有力支持下,碌曲县尕海乡尕秀村34岁的贡保加从中国农业银行贷款5万元,买了11头犏雌牛,开始了自己“大牧场主”的梦想。
为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我省将美丽乡村建设与双联行动有机融合在一起。在其作用下,长期困扰崆峒区崆峒镇中河村村民的出行难题得到解决。如今,一条长8.3公里、宽4米的砂石路已经顺利贯通,成为促进乡亲们走向富裕的致富路。
为加强农村基层党建,我省通过开展双联单位基层党组织与联系村党组织结对共建,推进了组织建设互促、党员干部互帮、优势资源共享,构建了城乡统筹、互促共进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
三年来,双联行动不仅在帮助贫困农民走向富裕方面显现出惊人的威力,而且在民生改善、扶贫攻坚、基层党建、密切干群关系等方面发挥出巨大的叠加效应。
三年来,资金短缺这一制约农村发展的顽症痼疾得到有效化解,58个贫困县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全覆盖,创新和实施了“双联惠农贷款”、农民资金互助社、农户小额信贷等一批金融服务新模式新产品,去年底全省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为4142亿元、增长24.3%,其中“双联惠农贷款”152.9亿元,受益人口达730多万人。
三年来,一大批民生难题得到有效改善。融资担保、小额信贷、劳动力技能培训和输转、村“两委”办公场所、村级商贸综合服务中心实现了全覆盖;全省累计新修乡村公路5.4万公里,村道硬化率提高了16.84个百分点,农村自来水入户率提高了20.87个百分点,解决农户通电9.47万户,累计改造农村危房62.36万户,修建农村养老院1132个。贫困村吃水、行路、住房、看病、上学等基础条件在短期内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三年来,全省1.27万个双联单位基层党组织与1.26万个双联村党组织结对共建,新建改建了村“两委”办公场所7592个,选派2234名机关优秀年轻干部到村任职。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帮助调整充实了联系村“两委”班子4374个,新发展农村党员1.47万人,培养入党积极分子2.45万人,进一步夯实了党在农村的基层基础。
不仅如此,双联行动还如同一枚磁石,吸引着省内外社会力量和各界人士积极参与这项前所未有的大行动。三年来,全省8万多名人大代表、1万多名政协委员、离退休老干部以及商会、非公经济组织、个体工商户、社会团体、致富能人、宗教界人士主动参与双联行动,209家省外单位与我省61个县的贫困村结对帮扶,不仅拓展了联系贫困村的广度,而且在更大范围内推进信息、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加速向贫困地区聚集,加快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形成了全社会关心支持“三农”、帮助贫困群众加快发展的局面,创造了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双联助推的“甘肃模式”,为深化拓展“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增添了强大动力。
深在制,建立完善党群互动的长效机制
党群、干群关系如何密切?在于良性沟通。如何维持这种良性沟通?在于形成完善的党群、干群良性互动长效机制。双联,就是形成这一机制的关键。
天水市麦积区新阳镇王家庄村党支部班子原来软弱涣散,群众意见很大。双联干部在与群众座谈中了解到这个情况后,根据群众要求,向镇党委提出建议,按照组织程序及要求,选举产生了新的党支部。新班子一上任,紧紧围绕小康村建设目标,实行民主决策,分工负责,上下同心,团结协作,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使村党支部真正成了带领广大村民发家致富奔小康的坚强战斗堡垒。
兰州新区成立了“双联政策宣讲团”,由党工委副书记、双联领导小组组长任团长,带头到农村为农民群众宣讲政策。各双联成员单位成立宣讲小组,采取领导带头讲、双联单位对口讲、专业人员巡回讲、大学生村官驻村讲等多种形式,开展了包括民生医疗保障、双联惠农贷款、新区规划建设、资金政策扶持等多个主题的宣讲。通过宣讲,使农民群众把自身的致富发展和新区的建设规划结合了起来,赢得了广大群众对新区开发建设的支持。
在形成长效机制的过程中,全省双联干部认真落实轮流驻村工作制度,深入基层一线、感知百姓冷暖、倾听民声民意、共谋致富良策,在真诚联系群众、真心帮助群众、真情服务群众中锤炼了作风、增长了本领,形成了党群良性互动、双向受益的生动局面。特别是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各单位依托双联载体,切实抓好听取意见、查摆问题、整改落实等环节的工作,认真践行为民务实清廉的宗旨要求,下气力解决联系村和联系户反映的难点问题,进一步凝聚了党心民心,密切了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三年来,全省累计反映民意118万多条,帮办实事67万多件,解决群众急难问题44万件,开展义诊144万人次。
广大党员干部还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解决纠纷,指导帮助联系村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制度,引导人民群众自觉履行义务,依法合理表达诉求。三年累计调处农村矛盾纠纷27.8万件,化解3600多件积案,全省信访总量下降了16.7%,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明显上升。
三年来,我省通过实施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联出了贫困乡村发展新篇章,也联出了陇原发展新气象。今后,只要我们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有力的举措,就一定能推动全省双联行动深化拓展、完善提高,取得新的更大的成效,努力谱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的崭新篇章。(记者孙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