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优秀教师、徽县一中教师关雪杉

26.09.2014  17:57

全国优秀教师、徽县一中教师关雪杉———

教学就是我的生命线

本报见习记者 王芳

 

        教师职业被人称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耕耘讲台,言传身教,凭着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对学生真挚的爱,在教书育人这条道路上不断前进。全国优秀教师、徽县一中教师关雪杉就是其中一位。

        潜心教学育桃李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关雪杉任教十五年来的真实写照。

        关雪杉在教学生涯中,把大部分的时间都留在了学校,留在了教室,留给了他的学生。“关老师早上到校的时间比学生早,晚上回家的时间比学生晚,不管是哪个老师的晚自习,他都会来学校陪着学生。”他的学生杨松洲说。杨松洲今年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清华大学。

        在担任2014届金徽理科实验班班主任时,从高二第二学期开始,他每天陪学生一起上晚自习。

        15年来,关雪杉带出了许许多多的学生,但是,岁月并没有给关雪杉带来沧桑感,他仍然脚步坚定、豪情满怀。

        勤学苦钻创新法

        关雪杉认为,教育是动态的,要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研究教学理念。为了更好地研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关雪杉坚持每个月把自己工资的一部分拿来买书,读书,丰富自己。

        “要生活幸福,先要让自己的大脑丰富。”关雪杉幽默地说。在读《爱的艺术》时,关雪杉根据书中的一些理论提出了“共生性教育”这一教学理论。简单来说,就是老师对学生,要像母亲对腹中的胎儿一样呵护和爱。他不但把这一理论用于教育教学而且向其他老师推广。

        在研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时,关雪杉获得这样一个启示:每一个学生都能成才,只是他们的智能优势领域不同。他从来不用一把尺子量学生,而是根据学生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教育英才最幸福

        关雪杉从教15年,14年都担任班主任。作为班主任,他很注重与各科老师的联系,从各科老师那里及时了解学生的成绩变化、上课表现以及思想动态。基于学生高考的现实问题,关雪杉倡导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但这一理论的践行并没有他想像的顺利,各科老师不能理解,也不愿采用。但是,关雪杉仍然坚持,反复与各科老师研究讨论。一段时间后,各科老师慢慢理解了,开始对教学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使教学过程实现了最优化,学生们的成绩有了很大提高。

        现在关雪杉的学生,或工作,或上学,或从军,或从商,遍布大江南北,这是他引以为豪的,他说:“集家乡精英而育之,实乃人生之最大幸福事。”

        15年勤耕育桃李,关雪杉的心里有着对学生真诚的爱和对教师这个职业充满激情的爱,他说:“教学就是我的生命线,为它付出多少我都不觉得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