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直机关党组织与贫困村党组织双联行动结对共建综述
原标题:结对共建助双联真情帮扶促发展
省直机关党组织与贫困村党组织双联行动结对共建综述
记者 朱婕
帮助贫困群众增收、促进“六大任务”完成、推动“三大工程”建设,切实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省直机关党组织与贫困村党组织双联行动结对共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从大力宣传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到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从抓好富民特色产业培训到打造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主心骨”,从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培训到夯实党在农村执政的组织基础……在深入推进双联行动中,全省3100多个机关党组织与1200多个双联村党组织结对帮扶,机关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纷纷结合自身优势,走村入户,为贫困村发展“把脉问诊”,千方百计为群众解难题、促增收,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
近日,省直机关工委组织专门力量,先后对省纪委、省委办公厅、省检察院、省农科院等26个部门机关党组织开展结对共建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结果显示,省直机关党组织与贫困村党组织结对共建工作,推动了扶贫攻坚行动的深入开展,促进了机关干部作风的转变,实现了互促共赢、整体提升的良好效果。
推动“六大任务”有效落实
入农家院舍、走田间地头,在结对共建中,双联单位党组织加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发挥优势推动农村党组织建设,立足实际推动特色产业发展,有力地改变了双联村的贫困落后面貌。
省委办公厅老干处党总支、文档处党支部在联系的会宁县钟岔村,始终重视加强政策的宣传培训,让党的政策温暖乡村、深入人心。
为创建“服务型党委”,省委办公厅在联系的武山县北顺村把村里的蔬菜种植能手、致富带富标兵吸纳进村“两委”班子,帮助带动村民发展富民产业。
省农牧厅系统300多名处级党员干部与联系村党员结对子,并整合种植、畜牧、兽医、农机等方面人才,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使农民致富能力明显提升。
省工商局人事处党支部帮扶联系的夏河县地仓村组建养殖合作社13个,牧民年人均纯收入由2011年的2050元增加到2014年的4017元,增长32%。
与此同时,省直各级党组织注重反映群众的诉求,聆听农民的心声,化解潜在的矛盾,解决存在的问题。实践证明,结对共建既推动了宣传政策、反映民意、促进发展、疏导情绪、强基固本、推广典型“六大任务”的完成,又促进了形象提升、能力锻造和德政民心“三大工程”的落实,彰显了结对共建的内在价值和独特作用。
密切机关干部与群众的血肉联系
双联行动党组织结对共建帮助农村强化了基层组织建设,改变了村容村貌,推动了农村发展,也改进了机关作风,锻炼了党员干部,培养了为民情怀,实现了一举多得的综合效应。
徽县和平村的“荣誉村民”郑京义,是省土木工程研究院的一名党员,他在双联行动中驻村近900天,实打实为农民办好事,老百姓经常悄悄给他的门口放菜。
省政协机关党员干部徐雯10多次带联系户的儿子儿媳到兰州军区兰州总院看病治疗,帮助联系户夫妇俩成功生下了一对龙凤胎,极大增强了联系户对生活的希望和致富的信心。
省卫计委党员刘雪峰通过了解农村情况、感受农民生活,内心很受感动,她把丈夫、孩子都带到双联户家中“走亲戚”,真正拉近了与农民群众的感情。
甘肃电力有限公司退休党员刘伟民长期驻村,还带着妻子义务支教,感悟到了作为一名退休党员在加快农村脱贫致富中义不容辞的责任。
通过开展结对共建,广大干部走出机关大门,加深了对省情、村情和民情的了解,改变了对“三农”概念化的认识,增强了践行为民宗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找到机关党建服务大局结合点
在结对共建中,机关党建跳出自我循环的小圈子,党员干部走进服务基层的大课堂,主动融入到全省工作大局之中,实现了机关党建与中心工作的同频共振和有机融合。
省草原技术推广总站党委针对天祝县南泥沟村支部书记比较年轻、与其他村委班子成员沟通不够而造成工作难推进的问题,共同召开了组织生活会,让大家有意见当面提,不仅消除了彼此之间的隔阂,还共同探讨了南泥沟村长远发展的方向和思路,使双方都感受到了结对共建的巨大作用。
当好政策法规宣传员、社情民意调研员、为民服务办事员、矛盾纠纷调解员、组织建设指导员和推动发展服务员的同时,机关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智力扶持、信息提供等方式,有效提升了农村党组织建设的水平,也使自身拓宽了工作领域,丰富了实践载体,为更好地接地气、定政策打下了坚实基础。
省教育厅机关党委开展了村“两委”成员精准扶贫能力提升专项培训班,提升了村级班子抓精准扶贫和引领产业发展的能力。
省纪委干部培训处党员陈晓勤在古浪县大南冲村挂职第一书记期间,积极推行村务公开,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旱作技术,增强了村班子的公信力和号召力。
机关党组织在双联行动中与农村党组织结对共建,充分体现了省直机关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发展的良好形象,彰显了广大党员干部为民服务的真挚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