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甘肃:推动残疾人实现同步小康
作为一个经济总量小、贫困人口多的西部欠发达省份,近年来,甘肃省通过优先保障政策投入,着力健全长效机制,实现了残疾人事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联村联户让贫困残疾人受益
走进王小梅的家,院子收拾得非常干净,宽敞明亮的房间里,冰箱、洗衣机都摆在了显眼的位置上。王小梅家位于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八里铺镇孙家大庄,这是一户典型的多残残疾人家庭,公公孙理华和小叔子孙龙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智力残疾,婆婆宿小琴则是肢体残疾。
2012年“双联”行动开展以来,镇政府工作人员马淑英成为她们家的联系人。马淑英自己掏钱送来了土豆种子、地膜、电视卫星锅和太阳灶,她还经常到王小梅家来帮助解决困难、寻找致富路子。依托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项目,王小梅家于2012年进行了危房改造。2013年县畜牧局送来了两只母羊,县残联还每年给她们家3名残疾人代缴新农合参保金和基本养老保险金。经过两年来的帮扶,王小梅的家庭条件已经大为改善。
甘肃省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华文哲介绍,目前甘肃农村生活最困难、房屋最破旧的家庭大多数是残疾人家庭。自2012年2月甘肃省开展以单位联系贫困村、干部联系贫困户为主要内容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以来,在帮扶的贫困对象中,残疾人占到四分之一以上,全省至少有10万农村贫困残疾人因此受益。
多举措扶持残疾人就业
“现在我每个月平均能挣到2300多块钱,不仅为家里减轻了负担,自己的生活也充满了更多阳光。”杨阳微笑着告诉记者。
杨阳今年28岁,因肢体残疾,高中毕业后一直找不到工作。兰州市城关区实施“放心主食”连锁销售项目以来,他在城关区甘南路的销售亭里做起了销售员。
“放心主食”项目由兰州市城关区于2013年1月开始实施。该项目目前共解决了226名残疾人的就业问题,这为残疾人融入社会、更有尊严地生活,提供了可靠保障。
近年来,甘肃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多举措扶持残疾人就业。通过基地示范带动,共投入康复扶贫贷款7亿多元、省财政扶贫资金2400多万元,在全省建起了200个实用技术培训暨扶贫示范基地,累计扶持7万残疾人脱贫,辐射带动12万残疾人增收。通过“农家店”“农家书屋”和政府公益性岗位等安排残疾人就业,各级残联组织协调公益岗位4000个以上。
据了解,“十二五”以来,甘肃全省已为30万城乡残疾人开展了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城镇实际在业残疾人数达到10.87万,80%以上有劳动能力的农村残疾人实现了稳定就业。
优先保障重点民生投入
近五年来,甘肃各级财政累计投入26.3亿元,实施各级政府残疾人民生实事项目、重点业务工作项目、社会组织援助项目160多个。全省重度贫困残疾人参加基本养老、医疗保险个人参保费均由政府代缴或补贴,残疾人参保率和参合率均达到98%以上,部分市县已经实现残疾人低保、医疗、养老、住房、教育等社会保障全覆盖。
甘肃目前已成为唯一建立残疾人“两补”(生活补贴和护理补贴)制度的西部省份。华文哲介绍,2013年甘肃省级财政为7万重度残疾人发放护理补贴4584万元;投入7.6亿元,连续五年帮助7万户农村贫困残疾人新建住房,为3.5万户困难残疾人家庭优先落实廉租住房或租赁补贴;3.34万精神、智力和重度残疾人享受到托养补贴;2.7万残疾人享受到机动轮椅车燃油补贴,2178户城乡贫困残疾人家庭得到免费无障碍改造。
据了解,今年甘肃省财政将投入近5亿元,为2万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实施危房改造,为10万特困残疾人发放生活补贴,为7万一级重度残疾人发放护理补贴。(本报记者 靳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