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动起来家长停下来
“如何让儿童动起来?”关键在孩子的家长。这里的“动”,不可狭义地看作是伸伸胳膊踢踢腿的动,而应是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动”。儿童生性好动,众所周知。为何儿童动得少了?是因为家长动得多了,把本该由儿童来做的事全都揽在自己身上,由自己“包办代替”了,这便使得天性好动的儿童动得越来越少了。天长日久,将一个本来好动的儿童培养成了懒动的孩子。
父母帮孩子干点其力所不能的事,这本无可厚非,但所有牵扯到动手的事都由自己“代劳”,这便有违培养孩子成才的愿望。因为作为一个有用的人,从小开始不仅要学会动脑,还必须学会动手(仅摆摆积木是不够的)——只动手不动脑会成为一个“蠢物”,只动脑不动手会成为一个“废物”。孩子幼婴时期,吃喝拉撒皆由父母照料,这是必须的。一旦长到两三岁后,除了教给与他们年龄段相符的文化与生活知识外,作为父母就应有意识地去培养孩子动手的能力,如让孩子自己吃饭、方便,以及在父母的指导、监护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如端端碗碟、捡捡东西之类的简单劳动,从小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思想意识。这样,不仅有益于孩子长大成人进入社会后能够自然融入社会,也能增强孩子未来在社会上和艰苦条件下的生存能力。曾据媒体报道:有的大学生连煮个鸡蛋、熬碗稀饭的活都不会干;衣服穿脏了还要从外地甚至外国快递到家里,让母亲洗干净后再快递给自己等等。这样的大学生,能叫人才吗?
让儿童动起来,关键是要让父母停下来。让儿童动起来的内容很多,方式也很多,关键在于父母愿不愿意让不让孩子动,舍不舍得让孩子动。从父母的角度看,自己多动让孩子少动(生怕孩子动时磕着碰着)是为孩子好,殊不知恰恰就是这种思想影响了儿童动手能力和未来生存的能力,也影响了孩子对家庭、对社会的担当能力。可谓好心办了不理想的事。
父母停下来,儿童才能动起来。否则,从目前社会上的情况来看,儿童动起来的机会就会越来越少——因为在一个儿童的背后有六双愿意为其而动的手在争相“服务”,儿童还会有机会“动”吗?如是,便很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发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