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廷栋扎根临夏和政县17年做出大文章 菜油品质非常接近橄榄油

05.08.2015  12:05

  原标题: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廷栋扎根和政17年做出大文章

  菜油品质非常接近橄榄油

  傅廷栋院士现场进行技术推广

   中国甘肃网8月5日讯  据兰州晚报报道(记者 朱旭东 文/图)17年来,每当和政县油菜花开的时候,有一位老人会准时出现。他身穿白色长衫,穿着胶鞋,带着草帽,走过一片又一片油菜地。他就是我国油菜遗传育种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廷栋。他77岁高龄,却依然站在中国油菜花事业的最前沿,毕生精力全都用在了油菜花的科研与研究上。2014年,傅廷栋曾与袁隆平、李登海等科学家一起,荣获“中国种业十大功勋人物”称号。傅廷栋带领的科研团队是中国最强的油菜花科研团队,从1998年到现在的17年间,每年都有20到40个博士、硕士生在和政县工作。

  小楼院的油菜研究基地

  在和政县三合镇石虎家村临街,一栋外表并不显眼的小楼院就是华中农业大学油菜西北研究基地。1998年至今的17年里,傅廷栋几乎每年都要来这里开展双低杂交油菜的夏季繁育研究工作。

  “已经17年了。我们每年都是20到40个博士、硕士生在这里工作。开花的时候,他们都在这里,我们老师也都在这里,老师有七八个,一共加起来有三四十个人。省里、县里都对我们很支持。现在研究基地的小楼,就是政府部门帮助改建的。”傅老说,刚开始的那几年基地的条件很差,(研究人员)都住在农民家里,在小餐馆吃饭,现在有了自己的“家”,研究人员自己做饭吃,感觉很安定。

  1998年之前,傅廷栋的双低杂交油菜繁育研究多在湖北武汉进行。因为气候原因,每年10月下种,来年5月收获,一年只能种一季,耗时很长。为此,他便想再找一个夏季繁育的油菜研究基地——每年五六月间播种,9月底收获,而10月份又能回到湖北进行冬播。

  这样一来,一年便是两季。经过几多考量,他委托了一位甘肃籍的同学寻找自己的理想之地。在他的构想中,这块地应该具备这样的条件:海拔在2000米左右,雨水充沛,土壤肥沃……

  1998年5月,当这位同学将傅廷栋带到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政县时,他一眼就看中了了这块地方。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他们在三合镇石虎家村开辟了50亩油菜试验基地。

  小油菜做出大文章

  老油菜一亩只能产100斤,出油30斤。而如今杂交油菜能产500多斤,出油210斤。一斤市场价只有10元的菜油,品质已经和150元一斤的橄榄油非常接近。

  这无疑是一个了不起的突破!

  油菜是我国最主要的油料作物。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油菜平均每公顷产菜籽500至525公斤,不到发达国家平均产量的三分之一。为了寻找新的不育系,1970年至1972年,傅廷栋和他的同事在华中农业大学的油菜试验田里,找遍了已开花的数十万个单株油菜。1972年3月20日,傅廷栋首次发现甘蓝型油菜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就是这个发现,揭开了国际“甘蓝型油菜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研究”的序幕。由此,傅廷栋被国际油菜界认为是“世界杂交油菜学科带头人”。

  在和政科研期间,傅廷栋和他的团队先后引进了数十个双低(低芥酸、低硫苷)杂交油菜组合,经过数年的观察筛选,选育出了适合高寒阴湿及二阴地区种植的双低杂交油菜华协1号,经过我省品种审定后,正式命名为“华协1号”。2001年,该品种通过了全国品种审定,并被农业部推荐为重点推广的优质油菜品种。

  和政县的一些农业企业紧紧依托华中农业大学的这块科研基地,采用制种公司+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双低杂交油菜产业,收益颇丰。如今,和政县油菜种植面积已达15万亩,产值达到2亿元以上。

  在我省双低杂交油菜产业发展势头迅猛。甘肃华协生物科技公司借助这一平台,甚至将自己的制种产业推广到了俄罗斯、蒙古等国际市场。

  目前,中国的油菜科学研究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全国平均单产已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在金色油菜花灿烂开放的背后,是傅廷栋教授及其科研团队的默默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