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号一窗一网”变“群众跑腿”为“信息跑路”——专家解读“互联网+政务服务”
新华社北京4月29日电(记者 陈炜伟)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0部门近日出台《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 开展信息惠民试点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提出,打破信息孤岛,变“群众跑腿”为“信息跑路”,变“群众来回跑”为“部门协同办”,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近年来,各地各部门不断改进政务服务,但“办证多、办事难”现象仍然存在。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产业司有关负责人说,困扰基层群众的“办证多、办事难”现象仍然大量存在,“证明我妈是我妈”等各类“奇葩证明”或“循环证明”屡见不鲜,群众办事“多头跑、重复跑、跨地跑”问题仍然层出不穷,给群众带来诸多不便。
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促进部门间信息共享,是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重要内容。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宁家骏说,这是解决群众办事涉及的“办证多、办事难”现象,解决政府部门“信息不共享、信息难共享”等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由之路。
此次《实施方案》提出,通过两年左右时间,在试点地区实现“一号一窗一网”目标,服务流程显著优化,服务模式更加多元,服务渠道更为畅通,群众办事满意度显著提升。
其中,“一号”是要实现群众办事“一号”申请,避免重复提交办事材料、证明和证件等;“一窗”是要实现政务服务事项“一窗”受理,就近能办、同城通办、异地可办;“一网”是要实现多渠道服务的“一网”通办,大幅提高政务服务的便捷性。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副主任单志广说,“一号一窗一网”清晰地体现了“互联网+”的核心哲学:利用互联网优势,群众便捷连接和高效使用信息网络空间中政府资源和政务服务的能力获得了大幅提升,政务服务现状简化和优化,让群众实实在在体会到办事的“爽”。
“一号一窗一网”的实现需要政务服务能力的建设。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周民说,“一号”申请,要求政府部门依托各级政府统一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以公民身份号码作为唯一标识,构建电子证照库,实现跨层级、跨区域、跨行业涉及政务服务事项的证件数据、相关证明信息的互认共享。“一窗”受理,要求政府部门前端整合构建综合政务服务窗口和统一的政务服务信息系统,后端建设完善统一的、分层管理的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体系,推动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涉及政务服务事项的信息互通共享、校验核对。“一网”通办,要求政府部门构建统一的身份认证体系,连通各个网上办事渠道,逐步构建多渠道、多形式相结合、相统一的便民服务“一张网”。
《实施方案》明确,以覆盖各省(区、市)的80个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为试点单位,按照“两年两步走”的思路,统筹设计、稳步推进。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和国务院相关部门要认真总结试点工作,完善“一号一窗一网”服务模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逐步向全国推行。
单志广认为, “一号一窗一网”很好地体现了智慧政务的本质和特征,一方面要求数据资源畅通流动、开放共享,另一方面要求政府管理体制、治理结构更加合理优化、透明高效。推广实施“一号一窗一网”,将大数据引入政府治理,建立“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管理机制,将为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