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者还是破坏者?

12.02.2015  03:53

    据新华社电近日有媒体报道西安城墙景区管委会“掏空”城墙朝阳门段并“藏身”城墙内办公,令人震惊。经记者调查,此处办公楼并非“掏建形成”,而是上世纪90年代朝阳门段城墙连接工程修建时预先设计的可用空间。尽管城墙管理部门没有破坏文物之嫌,但这一“密不透风、无法采光”的场所既不适合办公、也不利于维护城墙风貌完整性,何去何从值得思量。

    拥有600多年历史的西安城墙,因为历经多次保护修复,内部格局并非人们想象的都是夯土。在西安城墙朝阳门段,从外表看不出有什么异样。然而,经门洞内南侧一个小门进入,却看到了一处面积不小的办公楼。这处办公楼目前归西安城墙景区管委会使用。记者逐层走访看到,共有地上三层以及地下室。西安城墙景区管委会朝阳门办公区管理中心主任李炬剑说,这个办公楼容纳了城墙景区管委会下设5个部门100多名干部职工办公,承担着维护城墙景区日常运转的各项工作。

    西安城墙景区管委会作为城墙的保护者,竟然在城墙墙体内办公,让人们感到震惊,但这一尴尬“也实属无奈”。

    已在城墙景区管理部门工作20多年的李炬剑告诉记者,西安城墙朝阳门段原先有约100米的豁口,1993年修复建设的朝阳门连接段建筑,为框架钢混结构,外立面与城墙风貌保持一致,内部预留了使用空间,一直沿用至今。

    “保护城墙30多年,但管理部门一直没有合适的办公场所,2014年8月搬到朝阳门才算有了一个集中的办公场地。”李炬剑说。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副院长段清波认为,西安城墙朝阳门段墙体内的办公场所,是当年保护和修建连接工程时设计的产物,虽然不存在破坏文物的问题,但目前来看,这样的结构对文化遗产的完整性还是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