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保护性农作制建设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办

06.07.2015  16:32

7月1日至4日,由甘肃省干旱生境作物学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承办的“现代保护性农作制建设学术研讨会”在甘肃农业大学顺利召开。来自CIMMYT中国代表处、国内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研究人员90余人汇聚我校,共同研讨保护性农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交流和推广相关成熟技术。

本次会议由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银川代表处和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主办,甘肃省干旱生境作物学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承办,兰州大学和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协办,CIMMYT、甘肃省外专局以及甘肃农业大学共同资助。会议围绕保护性农业领域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集中讨论三个议题,一是国内外保护性农业研究与发展的成功经验;二是农作制度设计模型在保护性农作制建设中的应用;三是未来我国保护性农业发展模式构建。

7月1日,大会开幕。开幕式由甘肃农业大学李玲玲教授主持,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保护性项目部主任Bruno Gerard博士通过 Skype致辞,甘肃省干旱生境作物学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柴强教授致辞。柴强教授介绍了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干旱生境作物学重点实验室的基本情况;重点介绍了我校在保护性农作制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效,并对与会人员表示热烈欢迎,祝他们在兰州生活愉快。开幕式结束后,华南农业大学“千人计划”特聘教授、美国德州农工大学兼职教授兰玉彬等先后作了“精准农业研究进展”、“保护性农业在集约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用可持续发展指数评估农作制度”、“模拟农作制度、了解中澳保护性农业”、“保护性农业的管理和机械化”等主题报告。

 

 

7月2日,与会代表赴甘肃农业大学定西三结合基地考察。重点就我校旱地与绿洲农作制团队在该基地于2001年建立的保护性耕作长期定位试验进行了观摩交流,CIMMYT银川代表处负责人Jack Mchugh博士介绍了保护性耕作研究中常用的简易测定和评估方法。团队师生向代表们介绍了研发基地基本情况、保护性耕作及相关研究成果、主要机具,现场观摩了田间试验及保护性耕作减轻水蚀、提高土壤质量的效果。

 

 

7月3日-4日,大会举行了专题报告、模型应用培训。中国农业大学张海林教授、兰州大学沈禹颖教授等12名专家学者就各自在保护性农作制领域的研究作了专题报告。南京农业大学朱艳教授、甘肃省农科院马忠明研究员等分别主持会议。大会还在我校国家级植物生产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信息室和信息学院开展了农作制度设计模型“Farm DESIGN”应用培训。大会闭幕式由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张海林教授主持。张海林教授对大会的圆满成功表示祝贺,对承办单位甘肃省干旱生境作物学实验室和甘肃农业大学的大力支持、对旱地与绿洲农作制团队师生为本次大会的贡献表示衷心感谢。

 

 

2015年度现代保护性农作制建设学术研讨会的召开,搭建了中国保护性耕作研究学者与国际农业研究组织交流的重要平台,提供了相关学者了解我校研究成果的重要平台,同时为我校农作制度研究团队全面掌握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积累科研经验创造了条件,也将为推动相关学科的科学研究产生积极影响。

新闻背景:

据了解,我校在保护性农作制领域研究成果显著。构建了适宜于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和河西绿洲灌区不同生态区域的保护性耕作模式,为当前我国保护性农作制进一步发展与建设提供新的模式与思路,促进了生态脆弱区可持续农业的研究与发展。在该领域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主编、参编出版学术专著10部,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论文30多篇。在该领域与澳大利亚国际农业研究中心、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联邦科工部等单位及加拿大农业与农业食品部建立了良好的实质性科研协作关系,多年来聘请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Bill Bellotti等12名专家为我校兼职教授,多次来我校进行学术交流,共同培养研究生8名,派出青年教师到合作单位出访学习16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