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体育和艺术测评成绩将进入中小学生档案
——专访甘肃省教育厅总督学李晶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动我省学校体育、艺术科学发展,提高全省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和学生审美能力及人文素养。日前,省教育厅等部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此,记者就两份《意见》的出台背景、意义和下一步具体措施采访了分管体育艺术工作的省教育厅总督学李晶。
记者:李总督学您好,我省出台两份意见的背景是什么?
李晶: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高度重视和大力加强学校体育,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外锻炼活动时间,开展学生健康体质状况监测,完善学校、家庭、社区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培养青少年良好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强化艺术教育,加强艺术教师队伍建设,改善美育教学条件,重点加强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为此,省教育厅等多个部门结合我省的实际,出台了这两份《意见》。
儿童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生命力旺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体育锻炼是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有效途径,对青少年思想品德、智力发育、审美素养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艺术教育有利于学生思想境界的提升、完善性格的养成、健康情志的树立,高雅的艺术可以启迪心智、滋养性情、激发志趣、锤炼思想、涤荡灵魂。
加强学校体育和艺术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记者:如何正确认识学校开展体育和艺术教育呢?
李晶:过去我们在意更多的是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学生体质的下滑便是个例证,而教育内涵缺少审美,创新能力也相对低下,学生的修养亟需提高。学生要是没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人文素养,他终究也是个残疾人,我们应把学生素质教育的关键点放在体艺教育上。
城乡发展的不均衡也导致了学校体育和艺术教育结构的不合理。学生体质和道德的滑坡与教育导向有密切的关系,实施素质教育,加强体育锻炼,改进美育教学,才能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记者:我省在学校发展体育和艺术教育方面做了哪些探索?
李晶:2011年,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探索建立阳光体育运动的长效机制”正式启动,这是425个教改项目中唯一的学校体育项目,甘肃是承担该项目的唯一省份。项目启动后,甘肃省选取了兰州、天水、张掖3个市作为试点地区,21个县区的3315所中小学校共计128万名学生成为改革创新的实验对象。在试点过程中,各地把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学校特色、实践特色作为探索的方向,开发出了丰富多彩的阳光体育课程。
通过近3年时间的实施,阳光体育锻炼的效果初步显现:省教育厅通过对2012年与2010年全省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及监测数据的对比分析,发现甘肃省中小学生身体素质下滑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学生肺活量水平出现上升拐点,7-18岁中小学生下肢爆发力、速度和耐力等指标持续下滑的局面得到遏制。
近年来,我省学校体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艺术教育依然是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艺术课程开课率不足、艺术活动参与面小、艺术师资短缺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农村学校缺乏基本的艺术教育,艺术教育的评价制度尚未建立等。
记者:我省在发展学校体育和艺术教育存在那么方面的问题?
李晶: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和艺术,把加强学校体育,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作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素质教育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工作,不断完善和落实加强学校体育和艺术的各项政策措施,大力推进学校体育和艺术改革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总体上看,学校体育和艺术仍是教育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存在重视不够、师资短缺、经费不足,以及场地、器材不达标和评价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影响和制约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特别是农村学校,课程开设不足,活动场地有限、师资缺乏等非没有得到根本改善。所以,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增强学生体质和提高学生审美、人文素养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强化学生体育课和课外锻炼,改进美育教学,加大经费投入,加强条件保障,切实提高学校体育和艺术教学质量,完善学校、家庭与社会密切结合的学校体育网络,构建多元参与的现代教育治理体系,促进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有机融合,不断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综合素质。
记者:根据下发的意见,我们应该如何正确把握学校体育和艺术教育的开展呢?
李晶:在学校体育方面,要以中小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为重点,深入推进学校体育改革发展,推广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即探索建立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的经验和做法,全面实施“学校体育三年行动计划”,力争到2017年使全省学校体育器材等设备满足基本教学需要;完善体育教师补充机制,初步配齐体育教师,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学水平;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和评价制度、学校体育评估制度和学校体育报告公示制度,基本形成学校体育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机制和评价机制;进一步明确政府、部门、学校责任,基本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调、社会参与的学校体育推进机制,推动学校体育取得突破性进展;要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开足开齐体育课程,确保义务教育一年级至二年级每周4课时,三年级至九年级每周3课时,高中阶段(含中等职业学校)每周2课时。
在学校艺术方面,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确保艺术课程课时总量不低于国家课程方案规定占总课时9%的下限,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按总课时的11%开设艺术课程,初中阶段艺术课程课时不低于义务教育阶段艺术课程总课时的20%。普通高中按《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规定,保证艺术类必修课程的6个学分。中等职业学校按照《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将艺术课程纳入公共基础必修课,保证72学时。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发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地方艺术课程。因地制宜创新艺术教育教学方式,探索简便有效、富有特色、符合实际的艺术教育方法,建立以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为导向的教学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切实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
记者: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该怎么做?
李晶:教师是教育工作的核心和关键,艺术体育教育方面更是如此。目前我省总的情况时艺术体育老师紧缺,所以学校更应当在核定的教职工总编制数内,调整优化教师结构,及时、优先补充体育和艺术教师,满足中小学开足开齐课程、开展活动的需要;此外,通过农村学校教师“特岗计划”和选拔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等民生实事项目途径,足额招录体育和艺术教师,解决农村学校师资不足的问题。
另外,加大体育和艺术教师培训力度,各级教育部门和培训机构在制定、实施培训政策和计划时,要对体育和艺术教师单独设计、单独培训。力争到2017年,分级、分期、分批对全省现有中小学和职业学校体育和艺术教师进行一轮培训。同时,在职务评聘、奖励、进修、培训等方面,要保证体育艺术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待遇,强化体育艺术教师考核奖惩工作,可以探索建立专门的体育和艺术课教师考核评价体系。
记者:如何保障学校体育和艺术教育的正常有序开展呢?
李晶:学校体育和艺术教育要健康发展,必须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
在体育方面,要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和评价制度,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管理机制,可以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由省级教育部门委托具备社会管理资质的社会组织对学生体质健康进行抽样监测。具体讲,要按照实际需要配备专用设备,每年对所有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测试结果按规定上报;同时按学生年级、性别等不同类别在学校内公布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总体结果,并将有关情况向学生家长通报。要把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重要指标,将学生日常参加体育活动情况、体育运动能力以及体质健康状况等作为重要评价内容,动态把握学生体质健康发展变化趋势,有效指导学校体育。要认真组织实施好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工作,从2015年起,把体育学科纳入中考范围,以满分50分计入中考升学总成绩。积极探索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增加体育科目的做法,推进高考综合评价体系建设。
在艺术方面,同样要建立中小学学生艺术素质评价制度。根据《意见》,从2015年开始对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进行艺术素质测评。艺术素质测评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以及教育现代化和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并将测评结果记入学生成长档案,作为综合评价学生发展状况的内容之一,以及学生中考和高考录取的参考依据。
为积极探索有利于提高学生体育和艺术素养的有效做法,我省从今年开始,计划5年内创建1000所体育与艺术教育示范学校。从2014年开始,我省将每年创建200所“快乐校园示范学校”,通过5年时间,全省达到1000所示范学校的目标,以此带动全省中小学校音体美整体上层次、上水平,树立具有甘肃地域特色的教育品牌。
与此同时,我们还计划实行学校体育和艺术报告公示制度,学校体育和艺术开展工作都会纳入报告,将加强对学校体育艺术教育的专项督导工作,要把体育艺术教育工作作为市(州)、县(区)政府教育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要采取体育艺术教育质量检测评估方式,定期向社会发布检测公告,从而推动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切实提高我省广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和艺术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