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配新结构 改革供给侧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央着眼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作出的重大创新,也是我们在“十三五”时期要着力抓好的重大任务。
在省市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上,省委书记王三运指出,把握和落实供给侧改革,必须紧扣五个要求,深化认识、校准坐标、推动工作。
——要摸准来龙去脉
2013年,中央提出我国经济进入“三期叠加”阶段,明确了我们对经济形势应该“怎么看”;2014年,中央提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对此作了系统性理论阐述,既进一步深化了“怎么看”,又为“怎么干”指明了方向;2015年,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了部署;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明确了供给侧改革的方向、方法和目标,更是给人以拨云见日、豁然开朗之感。
观察发展问题,看到病症很重要,找到病根更重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正确认识经济形势后选择的治理良方。当前经济增速放缓,有总量的问题,但结构性的问题更为突出,供给侧的问题尤为凸显,看似有效需求不足,实则有效供给不足,供需错配、结构失衡才是深层症结。在“三期叠加”的大背景下,只有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新的供给创造新的需求,优配供需结构,才能实现发展“量”的持续扩大、“质”的真正提升。
——要吃透精髓要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眼点在供给侧,发力点在结构性,突破点在抓改革。这里面的核心,就是要吃透“结构性”的含义。只有把握好这一点,供给侧改革才不会走偏。否则,只注重供给而忽视需求,只注重市场功能而忽视政府作用,只注重扩大生产规模而忽视供给结构调整,在特定条件下可能会管用,但解决不了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
——要抓住工作重点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从生产端入手,重点是促进产能过剩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降低企业成本,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简言之,就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这“五大重点任务”是一个系统设计,需要我们做好“加减乘除”,在“优化存量、引导增量、主动减量”上下功夫。当前,我省做“加法”相对容易,做“减法”困难会大一些,但必须做下去。当务之急是斩钉截铁处置“僵尸企业”,坚定不移减少过剩产能,腾出宝贵的物质资源、信贷资源和市场空间,使优质企业得到更大发展。各级各部门要迅速行动起来,对各行业产能进行准确摸底,按照“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的要求,抓紧做好过剩产能化解工作。
——要跟进政策手段
中央提出,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筑强“五大政策支柱”,即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这“五大政策支柱”相互配合,旨在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对照,结合实际研究细化,提出一套务实管用的政策体系。
供给侧改革面临的制约,说到底是体制问题,解决的根本办法就是改革创新。要把服务和推动供给侧改革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框架,加强顶层设计创新、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完善财税支持、金融投资、不良资产处置、失业人员再就业和生活保障等政策,为资源整合优化、企业兼并重组创造条件,不断释放前行的动力和活力。
——要鼓足革新勇气
供给侧改革拖不得、等不起,否则“病情”会越来越严重。
在推进供给侧改革过程中,产业会此消彼长,企业会优胜劣汰,就业会转岗换岗。这种阵痛,是一朝分娩的阵痛,是孕育希望的阵痛,是凤凰涅槃的阵痛。我们要看到阵痛不可避免,但也是值得的,必须坚定不移地干。我们对党和人民负责,就应当有这样的勇气和魄力。
同时,也要看到阵痛可以承受,但切不可大意,必须审慎稳妥地干。现在,就业形势、财力规模、保障制度、抗风险能力有了很大进步,只要我们处理得当,就不会产生大的问题,但也要把矛盾和风险降到最低。要积极探索产能过剩行业、“僵尸企业”摆脱困境的管用模式,加快工作进度,降低改革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