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核谈判进入最后24小时 伊朗外长突然宣布回国
【环球时报赴奥地利特约记者 纪双城】随着设定的6月30日最后期限进入“倒计时”,六大国与伊朗外长28日在奥地利维也纳的新一轮核谈判也在紧张进行。但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伊朗外长扎里夫突然宣布回国一天,然后返回维也纳继续谈判。
美联社28日称,先期抵达维也纳的美国国务卿克里同伊朗外长扎里夫进行了一个半小时的闭门会。克里会后对外界表示,他认为伊核问题达成协议还是有希望的。但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引述扎里夫的话称,如果对方“采取积极步骤,不提过分要求,我们将肯定能够达成一项让所有人受益的协议。”扎里夫还重申伊朗在核谈判中的条件,即西方国家在伊朗实施相关措施后必须立即解除对伊朗的所有制裁。
克里早前还同法国外长法比尤斯单独会面,法新社27日引述法比尤斯的话说,要确保达成一项成功的协议,还需解决3个条件:伊朗接受对可疑核设施的严格核查,对伊朗核研发能力实施永久的限制,以及如果伊朗违反协议条款,能够快速对伊朗实施制裁的机制。
路透社称,包括总统奥巴马在内的美国官员的论调一直是“与伊朗达成协议的最大概率是50%”。但熟悉谈判的外交官对路透社乐观地表示,达成核协议的概率在升高。还有外媒引述熟悉谈判的西方外交官的话称,实际的最后期限并不是6月30日,而是7月9日。因为美国代表必须在7月9日向国会提交协议,必须赶在总统奥巴马宣布延期贸易制裁之前。如果7月9日之后提交协议文本,那么根据美国法律,国会必须在60天之后才能完成审查。谈判双方担心,“如果美国需要60天才能完成审查,将拖慢联合国对伊朗解除制裁的步伐,并最终使维也纳协议难以生效”。
外媒还提到可能影响伊朗核谈判进展的其他因素。美国在这一轮伊核问题谈判前公布《2014年度各国人权报告》,其中批评伊朗严重限制宗教和言论自由。法新社分析称,美国人权报告对伊朗核谈会带来负面影响。
美国《时代》周刊认为,美伊的互不信任感仍然存在,因此外界仍然有理由相信,双方都有可能以旷日持久的核谈判拖延时间。尤其是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看到当前国际和地区局势对伊朗有利,所以他坚持宁可达不成协议,也不要拿到一份对伊朗不利的协议。在今年4月谈判进入僵持阶段时,哈梅内伊重申伊方“红线”,强调伊朗的国防和军事中心不许核查,伊朗科学家不许被质询。哈梅内伊这一思路正好与美欧领导人的想法相反。
(原标题:伊朗核谈判进入最后24小时 伊朗外长突然宣布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