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73件南迁文物展出
29.12.2015 13:08
本文来源: 兰州日报
昨天(28日),颐和园德和园扮戏楼内首次举办“南迁文物展”,73件曾在战火纷飞中流转的南迁国宝对外展出,其中近30件文物是60多年来首次面世。
扮戏楼专业展厅内,明代的蟠虺纹簠、宋代的嵌松石方胜纹方鼎、清代康熙时期的黄地素三彩花卉云龙纹折沿盘、清代乾隆时期的御题翠云岩青金石山子、清代嘉庆时期的斗彩缠枝花卉纹尊等数十件文物,都是颐和园园藏珍品,且都是经历过南迁颠簸后保存下来的文物。
据档案记载,文物南迁发生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其历时之久、迁徙地域之广、文物数量之巨,均为世界罕见。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侵略者鲸吞东北,窥伺华北。1932年秋,故宫博物院开始选提文物,按类装箱;1933年3月至5月,颐和园文物分三批,随故宫国宝一起踏上南迁之路。经过十余载颠沛流离,抗战胜利后,南迁国宝于1947年底运回南京。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部分随国宝南迁的颐和园文物于1950年初北返抵京。
根据档案记载,参与南迁的颐和园文物共计2445件,另含《图书集成》一部,计528函。上世纪50年代,北返回园文物共计368件,仅约占南迁之初文物总数的15%,以瓷器、玉器、青铜器为主,还包括部分家具陈设类文物。这批文物成为颐和园文物收藏的核心组成部分。
为铭记这段不平凡的历史,颐和园筹备一年之久,将园藏参与国宝南迁的文物及档案史料首次集结展出。展览结合部分珍贵历史档案资料,分为奉命南迁、辗转西南、北返分配、归园精粹四个部分,反映了2445件珍贵文物为避战乱经历18年的颠沛辗转,最后部分归园的曲折过程。
展览将持续至2016年2月。(记者 袁京)
本文来源: 兰州日报
29.12.2015 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