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光影之圭铸人生之臬

16.03.2015  12:30

李膺摄影作品

    原甘肃省副省长、省十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膺先生是我的老领导,2008年他从岗位上退下来我们接触机会较多,去年8月,我参与协助他在兰州筹办《天·地》木月自然摄影作品展览,有更多时间了解到老领导的摄影爱好生活及其作品。

    高山耸峙,丘壑纵横;平沙漠漠,沃野千里;

    宏阔的、厚重的、亲切的,沉稳的、平静的、坚实的。土,永远是世界的基层,

    有土在握,人类没有漂泊感。

    呈现在您面前的《天·地》,出自木月(李膺)先生——一位激情内敛而作品富于张力的摄影家之手,这些作品部分得自于令人欣羡的环球360度航行。这样一次对地球肌肤大面积的幸运触摸,对地球呼吸的感同身受,让作者获得了完全超出常态的生命体验。由此收获的珍贵影像,也让我们有机会开展一场无须远足的视觉和精神之旅。这些影像几乎涉及到地球自然风貌的所有形态,天空、海洋、大陆、河流、冰川、火山、森林、草原、湿地、湖泊……我们可以强烈感受到地球斑斓的色彩、变化的温度、强悍的力量、多样的质感,进而在灵魂的参与当中体味恩典的所在。

    李膺先生把自己的摄影经历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65年上大学开始,持续到文革结束。那时候他学化学,跟胶卷感光、冲洗有关,对摄影很感兴趣,主要给同学、家人拍纪念照。他有一个亲戚在兰州,亲戚有一台华山135相机,是全机械手动的,他就借来这台相机,但没钱买正规胶卷,就去兰州电影制片厂买电影胶卷,3块钱1米,1米可拍30多张照片,拿来以后躲在被窝里,或者从衣服两个袖子里插进去,盘成摄影胶卷的大小,后来他也借用过海鸥相机,拍完把照片留下来,相机还给人家,用时再去借。第二阶段从改革开放到2006年。文革结束后,他走上了工作岗位,1990年,单位派他去美国纽约大学皇后学院学习市场经济,国家发津贴,所有生活费自己支配,刚好他有同学朋友在美国,赞助他很多生活用品,他就把节约下来的钱买了一台尼康相机,这台相机在当时可以称得上是胶片相机里的准专业相机。回国之后,这个阶段的拍摄跟先生的工作关系比较大,他曾任过省民委主任和省教育厅厅长,拍了很多跟工作相关的照片,比如有的学校缺教室,孩子们拿着柴火棍子在操场写字;有的教室没有凳子,孩子们站着上课;贫困的群众住在破房子、破窑洞里。毎次拍完回来,他们就通过这些照片向上级部门反映甘肃民族地区群众生活贫困和教育落后的问题。

    一图胜千言,有图有真相。李膺说,甘南藏族自治州在中国藏区的地位很重要。为了宣传藏族文化和藏民族的生活,他最早拍的藏族服饰的片子,曾被省藏办和省外办制作成台历,作为外宣品送到中国驻外大使馆。每次去民族地区调研,回来以后写调研报告,把拍的照片洗出来附上,一起呈报给省委和省政府,反映这个地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教育问题也是这样,照片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为文字形容和渲染得再多,有时也抵不过一张实实在在的照片,有照片的报告更能引起领导重视。“对我来说,摄影虽然是一个爱好,但在潜移默化中对工作帮助很大,反过来我的工作也对摄影水平的提高大有帮助。”摄影有很强的实用性,它让人愉悦,让人心静,能留住亲人和朋友;摄影也担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它记录历史,反映真相,推进文明。第三阶段从2007年开始,一直到现在。他把其他事情都放下,开始系统学习和钻研摄影,真正把摄影当作事业或者专业来做。他见缝插针,利用一切机会进行摄影创作,有很多优秀的作品发表、展出,并出版了不少著作。他潜心而为,用功很足,短短几年脱胎换骨,实现了个人在艺术上的跨越,从一个摄影爱好者成为卓有成就的职业摄影家。2011年,他进行了环球360度航行和拍摄,走了20多个国家,这次航行他拍了约1万张照片,编辑画册时一个国家只选了15张左右。这次环球拍摄,先生感受最深的有两点:一是水对地球、对人类生存非常重要;二是世界文化的多元性。2014年6月21日上午,《天·地》——木月自然摄影作品展在北京中国摄影展览馆隆重开幕。《中国摄影家》杂志2014年第7期选先生为封面人物,并且该刊采用座谈对话的形式,长篇幅加图片对先生进行了专题报道。著名作家毕淑敏说,李膺先生把摄影艺术和自己的人生结合起来,让人生更加丰富,这对普通摄影爱好者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典型。

    天地有界,视野无限。李膺先生系甘肃秦安人,回族,现任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甘肃省摄影家协会主席。他说,我热爱摄影,每当镜头抓住真善美的一瞬,仿佛吮到大地母亲的乳汁,触摸变革时代的红火,留下一串历史的思索。在与摄影相伴的30多年里,我不停地探求人生的真谛,用镜头诠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