朦胧诗派代表舒婷作客甘肃 讲述诗歌背后的故事(图)
舒婷与大学生们分享成名诗歌创作背景。记者 宋燕 摄
中国甘肃网6月26日讯 (记者 宋燕)“站在这里,我有些紧张,也有些惶恐,我没有上过大学,没有机会能在这样优美的校园里读书。”“我写的诗不好,但是我是努力过的......”26日晚,西北师范大学体育馆内座无虚席,气氛热烈,“印象舒婷”当代诗歌创作与研究高端论坛暨舒婷经典诗歌朗诵会在这里举行。中国当代著名诗人舒婷走出书卷,向甘肃的大学生们,讲述自己成名诗歌的发表过程和时代背景等。
此次活动是西北师范大学主办的“文化名人进校园系列活动”之一。自2013年启动该活动以来,贾平凹、雷达、水均益等文化名人先后走进校园,与大学生进行交流。舒婷是我国朦胧诗人的杰出代表,1969年开始写诗,1979年公开发表,她所创作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诗歌经久不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其中,《致橡树》被收入公众课本,成为许多青年人的爱情启蒙宝典。
在当晚举行的论坛上,舒婷回忆说,《致橡树》写于1975年的一个夏夜,是她对当时一位诗人关于爱情的感慨的回应,里面阐释了自己的一种爱情观念,而晚于其后4年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当时身为一名普通青年女工的她,心中对祖国所蕴藏的美好憧憬的情感表达,但这首诗的初次发表并不是一帆风顺,曾被一著名杂志编辑评价为“低沉、晦涩,不符合一名青年女工的感受”。正是这两首诗歌,将当时还是一名工人的舒婷送上了诗坛,从一位诗歌爱好者转身成为一名家喻户晓的诗人。
“当我们谈到舒婷时,究竟在谈什么?”甘肃作协副主席叶舟应邀出席此次论坛,他说,舒婷的诗歌是成长于20世纪80年代的人们的青春记忆的一部分、文学记忆的一部分和爱情记忆的一部分,“那个年代,是诗歌的黄金时代,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不可自拔地想当一名诗人,我们喜欢崔健的《一无所有》,喜欢北岛、顾城、舒婷......”。叶舟说,舒婷的诗歌给当时的文学青年们以心灵的启蒙,引领后学者始终贴近人心、人性和人道。
毕业于兰州文理学院的藏族小伙诺布朗杰闻讯特地赶到论坛现场,一睹心中偶像风采:“高中时初识舒婷的诗歌,对我的影响非常大。之前都只是在书本中读她的诗,没有想到会有这么一天,在现实生活中见到她本人。”在论坛上,舒婷现场与在座的大学生们进行了交流互动,作为一位诗歌爱好者,诺布朗杰说,“我想请教下现代诗歌的押不押韵问题”。
“我不认为它们是最好的作品。”舒婷说,到现在为止,自己没有创作出让自己满意的作品,包括《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和《致橡树》这两篇成名作,“我没有写好诗,很抱歉,只能说在那个时代,我是努力过的”。她和丈夫、厦门城市学院人文与艺术系教授陈仲义一起向大学生们推荐了于坚、欧阳江河两位诗人的作品。
论坛结束后,伴着轻柔的钢琴声,舒婷经典诗歌朗诵会缓缓开幕。该校传媒学院的学子和诗歌爱好者们分别深情朗诵了舒婷的《致橡树》、《海滨晨曲》、《以风的名义》等经典作品,在这个夏夜的晚上,在位于中国版图几何中心的兰州,点燃诗歌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