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打工经济到创业经济的蝶变

31.05.2014  18:53

□资料照片

张巨爱返乡后靠养鸡一年能赚40多万

榆中北山中草药种植成为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的一大产业

    许多农民背着大包小包、远亲离土、南下北上,投入到城市的各大行业中,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做着巨大的贡献。对他们来说,走出农村就等于走出贫困、走向富裕,这是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真实写照。2013年,我市劳务输转总人数34.056万人,创劳务收入49.9126亿元。

    近年来,由于我市对农村搞了大规模的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和对口帮扶,使农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道路硬化到房屋建设、从人居环境到精神面貌都焕然一新,许多外出务工人员带着技术和梦想,陆续返乡创业,部分人已经致富。2013年全市登记的返乡创业农民达4703人,今年截至4月底为743人。

    筑巢引凤换来农村经济发展

    近年来,各级政府通过扶贫开发政策“筑好巢”,然后,以此来吸引外出务工的“凤凰”返乡创业,已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榆中县贡井乡地湾村的村民周吉国,家里有5口人,由于他没有任何技术,只能在兰州打一些零工。去年,他听家里人说市农委将帮助村民修羊圈养羊,于是,他经过一番斟酌后辞掉了工作,准备回家养羊。

    之前,周吉国家里养有8只羊,由他的媳妇照顾。市农委对他家帮扶后,他家的羊从以前的8只增加到了50只,而且羊圈也由以前雨天一圈泥的土坯结构变成了干净漂亮的砖混结构。他欣喜地告诉记者,目前他有4个羊圈,养羊的饲料全部是自己种植的包谷杆子。除了养羊之外,他还种植一些中药材,两者加起来的收入比他在外面打工挣得要多。

    5月14日,记者从市农委了解到,2013年,全市肉羊扶持资金为1000万元。扶持范围主要以自然草场面积较大的永登西北片、榆中北山、皋兰黑石川和玉米秸秆丰富的庄浪河流域、三电灌区等地区为重点,依托永登肉羊产业大县建设项目,坚持山繁川育,集中连片开发,发展肉羊养殖。

    据统计,2013年全市新建、改扩建肉羊养殖场500多个,肉羊养殖量净增20万只以上。全市畜禽饲养量已达810万头/只、肉蛋奶产量达到15万吨;畜牧业产值达到14亿元,增加值达到9.1亿元,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6%,农民牧业收入占家庭经营性收入比重达到22%。

    在大力发展养殖业的同时,种植业也成了吸引返乡农民致富的一大产业。贡井乡地湾村种植了2万亩中药材,今年又种植19000亩。按照规划,还将建1万平方米的交易大厅和2万平方米的储藏区。基地建成后,当地村民便可以在家门口出售药材,而且,价格比其它地方高。据了解,当地80%的村民都开始搞养殖业和中药材种植。

    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很多农民选择外出务工,是因为家乡的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并且缺乏经济来源。近年来,政府通过大规模的扶贫开发,使一些贫困地区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也留住了准备外出的农民。贡井乡的乡长魏常云告诉记者,通过市上的扶贫和帮扶,贡井乡的村容、村貌和生产基础设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通村路全部硬化,通社路全部沙化,还种植了2万多棵树,修了一条漂亮的砖头路。村容、村貌发生的巨大变化和相应帮扶措施的出台,不断吸引着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

    记者从市农委扶贫开发处了解到,2013年,全市新建农村公路530公里,其中贫困村新建通村道路175公里;实施饮水工程9处,铺设水管、渠道112公里,贫困村群众行路难和用水难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同时,新建贫困村村委会办公场所18个、村卫生所20个、文化活动室19个、体育活动广场60个,实现了村委会办公场所、标准化卫生室、标准化文化活动室及文化活动广场全覆盖,公共服务设施得到明显改善,村级管理有效规范;硬化贫困村小街巷400多公里,清理“三堆”达4000多吨,清除残垣断壁达1600多处,种植树木达26万株,100%的村都建立了垃圾清运机制,设置了垃圾清运设施,由专人负责垃圾收集和清运,从而使村庄的环境变得干净整洁、面貌一新。

    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公共服务设施的延伸,文化信息服务的全覆盖,特别是村社文化活动广场、阅览室、活动室的建设,为广大村民开展各种文体活动、获取资源信息、交流思想感情搭建了平台,创造了良好条件,使广大村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化,使他们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政府搭台返乡农民创业脱贫

    榆中县马坡的农民陈宝明曾经是一个贫困户,为了赚钱养家,他一直在外面打工。2011年,他做出了回家创业的决定。他在外面打工时,发现很多人都爱喝兰州的三泡台,于是,陈宝明就用自己打工积攒的钱创办了一个小型的三泡台加工厂。经过两年多的苦心经营,他不仅脱掉了贫困的帽子,家庭人均年纯收入达到了2万元。

    为了鼓励返乡人员创业,榆中县从资金和政策上给予了大力支持。榆中县劳务办副主任王文洲告诉记者,为了支持妇女创业,榆中县给全县的创业妇女提供8万元的小额贷款,两年之内利息全免。

    王文洲介绍,榆中县返乡创业的外出务工人员一年达1200人。农村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后,一般都投入到种植业、养殖业等行业中;县城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后,一般会投入到小商铺、小型企业、农家乐等行业的创办中。为了鼓励返乡人员创办小型企业,县政府给每个新创办的小型企业5万元钱的补贴。同时,对创办农家乐的返乡人员,县政府提供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等方面的培训,支持他们做大做强。

    塔儿岔山上的创业明星

    张巨爱是塔儿岔山上的养鸡大户,也是一个返乡创业明星。两年前,他在兰州开出租车,虽然,这个行业比较辛苦,但收入总体还可以。有一次,他听说老家的很多人都搞起了养殖业,而且,还有乡政府里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于是,他就萌发了回乡创业的念头。他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又贷了一部分款,准备办一个养鸡场。

    张巨爱告诉记者,他花了一万多元在塔儿岔山上开了一片地,投入了40多万建立了一个养鸡场。他养的全是土鸡,一只100元钱,主要供往山庄和农家乐。

    当记者问张巨爱一年能赚多少钱时,他给了记者一个保守的数字——四五十万。今年他将养两万只鸡。经过不断的摸索,张巨爱有了一套自己的养鸡模式,即用苜蓿循环进行养鸡。他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租了300亩的地,全部种上了苜蓿。每一批鸡长到两个月后,他就全部把它们放到苜蓿地进行散养,这边的苜蓿地吃完后,就赶到那边的苜蓿地,这样来回循环放养。记者了解到,地方政府出台的一些惠民措施和扶持农民致富的政策,也成为部分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的一个原因。

    出台相应政策才能留住农民

    为了让贫困地区的农民早日脱贫,近年来,我市制定了科学的脱贫计划,并付诸实施。据了解,2013年,我市实现了榆中、永登、七里河“两县一区”的101个贫困村整体脱贫;城关、西固、红古三个区实现了“整区脱贫”;皋兰减少了近一半的贫困人口;全市减少贫困人口15万人,占贫困人口的47%,是“十一五”脱贫人口总和的两倍多。贫困村在基础设施、产业培育、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贫困地区的农村面貌、群众的精神面貌和干部的工作作风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今年,我市计划完成104个整村脱贫任务,减少贫困人口12万人,整体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

    但是,脱贫计划只能留住在家的农民,如何更好地吸引大量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对此,中国三产化、服务化学者贺有利建议,我市应该出台支持农民工回乡创业的相关政策,吸引和支持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同时,地方政府可以给回乡创业人员提供贴息贷款、税收优惠等措施,工商、税务等部门和乡镇及村组织要服务好返乡人员的创业项目,在政策和技术方面给予大力的支持,杜绝吃拿卡要现象的发生,支持其做大做强。当部分返乡人员致富后,还可以带动其他人员致富,而且,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这样可以留住大量的外出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