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热点对对碰·关注农村教育:在同一片蓝天下成长

11.03.2016  09:42

对话人:

甘肃积石山县民族中学副校长马雪花代表

兰州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马建苹代表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副院长孙洁委员

师资不足,乡村教师待遇较低

记者:扶贫先扶智,国家不断加大农村教育扶持力度,农村教育现状怎么样?

马雪花:拿我们县来说,这些年对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大,中小学办学条件明显好转,孩子们有学上、上得起学的问题基本上解决了。但在民族地区和农村偏远地区,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还存在,尤其是体育、音乐、美术及英语老师严重短缺。

马建苹:全国有330万乡村教师,占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总数的1/4,但调研发现,农村优秀教师短缺问题依然严重,主要原因还是乡村教师的待遇较低。

现在乡村教师待遇如何?

马雪花:加上各种津贴,县里的乡村中小学教师平均月收入3000多元。不少人长期工作在山高谷深、落后闭塞的地方,不仅生活条件差,而且评职称也难。跟城市教师比起来,一般乡村教师评个职称要多花4—5年时间。

马建苹:农村教师待遇应该跟工作所在地的条件挂钩,海拔越高、条件越艰苦,待遇应该越高。但现实情况是,边远地区教师在待遇、发展机会、社会交往等方面比不上城市,这样很多人不愿留在农村,造成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短板。

加大对中西部和边远、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

记者:今后政策应该在哪些方面着力?

马雪花: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公共教育投入要加大向中西部和边远、贫困地区倾斜力度。这让我们感到很振奋。我认为,补农村教育短板,一方面要提高待遇,给乡村教师更大的倾斜政策。另一方面要出台措施,鼓励师范院校定向培养大批乡村教师。

马建苹:国家出台了支持农村教育的一系列措施,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村学生走进大学。他们中很多人都有乡土情怀,接受完高等教育,选择回报家乡的比例相对较高,会提升农村教师水平。建议完善农村教师工资保障机制,尽快缩小城乡待遇差别,另外,在公共性福利上有所倾斜,比如在技能培训、职称评定、工作环境等方面能有更多优惠政策,让乡村活跃着一大批优秀的教师,让孩子们在同一片蓝天下成长。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记者:如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孙洁:城乡教育差距的背后,是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不平衡问题。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体制,造成农村医疗、社保、教育等公共服务方面的突出短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靠投入,二靠制度。首先要加大农村投入,如果投入不足,覆盖面就难以达到。另外,要推进相关体制的完善、改革,做好制度并轨,保障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均衡配置,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应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合理调整中央和地方财力的分配关系,建立全国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经费保障机制。按照统筹发展、重点突出的原则,提高农村基层公共服务水平,让全体人民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信息来源:《 人民日报 》   曹树林  柴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