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人才“双创”新活力——张掖市推进人才工作综述
原标题:激发人才“双创”新活力
——张掖市推进人才工作综述
张掖市把人才作为发展之要、强市之基、竞争之本,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大刀阔斧推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以创新的思路、开放的视野、宽阔的胸怀选才育才用才,充分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活力,使张掖日渐成为支撑人才谋事创业的沃土。
一项举措激活一池春水
本世纪初,世界种业前景趋好。在我国,有实力的财团纷纷进入种子行业,但由于种业科研单位与种业生产企业严重脱节,行业发展受到了制约。
建于1955年的张掖市农科院聚集了“金张掖”农业科学的全部“含金量”。2011年,该院提出一项大胆的改革方案,倡议科研人员要“为农民搞科研、为企业搞科研、为自己搞科研”。
“双向兼职”是该改革方案的核心:双向兼职科技人员在农科院与种子企业之间可自由流动,凡是有意到制种企业和尝试创办种子企业的,可拥有农科院技术人员及企业老板或职工的双重身份,带成果、带项目到乡村、企业工作,有偿开展技术创新服务。
一项创新机制激活一池春水。近年来,张掖市农科院有37名科技人员走出实验室,走进企业,走上田间地头,大显身手。“十二五”期间,张掖市农科院在全国5省区建立创新基地20处。共审定玉米、小麦、甜菜、胡麻、琉璃苣等农作物新品种29个,年均近6个,是建院60年来年均数的近3倍,申报发明专利15项,实现了零的突破。开展的玉米辐射育种、单倍体育种、抗病育种等科研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这些技术的普及与推广,大幅度提升了张掖玉米种子质量、产量和品牌效益,与周边地区相比,农民亩均纯收入提高250元—300元,年增效2.5亿元—3亿元。
“双向兼职”不仅让农业科研与生产有机结合,其创新的“科研院所+制种企业+经营主体”模式,还成了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加速器,实现了个人收益、对单位贡献和社会效益的“三赢”,也为现代种业体系科技创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创出了一条成功路径。
据此,张掖市出台鼓励农业专业技术人才从事农业产业开发和服务的办法,鼓励事业单位优秀人才离岗创业、兼职兼薪。至目前,全市共有196名专业技术人才离岗创业,37名优秀科技人才兼职兼薪,领办联办新型企业114家。
做优人才创新创业“大蛋糕”
张掖是农业大市,如何突破瓶颈,实现跨越式发展,用好本土人才这个“大基数”是破题之眼。为此,张掖市提出每年在非公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基层单位设立15个左右的专家科研工作站,采取市内选派、省内邀请、省外引进等柔性方式,引导和激励各类专家学者通过科研攻关、技术指导、人才培养等方式,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
以创新型人才和企业家队伍建设为重点,组织开展工业科技特派员活动,每年选派一批窗口服务单位干部到企业“体验式”挂职;每年扶持1000名高校毕业生、农村产业带头人和致富能人领办创办企业;实施“522”企业家赴外培训计划,对企业家进行“互联网+”、投融资和创业孵化等专题培训。
至2016年底,全市共有各类人才13.7万人,全市专利申请量1486件,同比增长346%,企业专利转化率达60%以上,被科技部命名为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市,被省里确定为全省唯一省级创新创业示范市。
人人可成才,人人尽其才。张掖市着力在人才管理权限上松绑,在用人单位选人、用人上放权,以业内认可和行业评价为主要标准,改革人才评价机制,分行业领域选拔1000余名优秀人才,发现掌握了农民发明家牛连壁、手工刺绣艺人周玉梅等一批“民间高手”“草根精英”。针对“高精尖”人才缺乏、区域人才分布不均的实际,修改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办法,将引才对象由党政干部变为专业技术人才,将引才主体由政府大包大揽变为以用人单位为主,将单纯优厚的待遇报酬变为干事创业平台。2016年以来,为市属国有投融资公司和企事业单位引进各类急需紧缺人才230多名。
优化人才落地生根大环境
2015年,张掖市被确定为全国首批15个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之一,配套的助力小微企业创新创业“黄金19条”迅速出台。“黄金19条”中,对人才创新创业配套了免规费、免房租、免税、免息、免担保费等项优惠措施,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不仅如此,张掖市用10条优惠政策,为企业招贤纳才,以特许政策、特优环境的庄重承诺,引聚八方之才,推动人才集聚与产业深度融合。宋丹就是这项政策的首批受益者。2016年5月,会计出身的宋丹经选拔后,担任山水文体旅游公司总会计师。根据政策优惠,她获得由政府免费提供的110平方米的保障性住房,政府还帮助其解决了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问题。
此外,张掖市还强化政府服务支持,通过设立人才专项资金,制定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强化人才工作资金保障。通过举办“陇商回家乡·聚首金张掖”招商引创大会、“一带一路”金张掖“互联网+创业”论坛、“创新创业大家谈”等特色活动,培育宣传人才典型,在全社会营造起“人人渴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的浓厚氛围。(记者齐兴福)
( 编辑:常瑞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