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 产业重构的辩证抉择
大红门市场往哪儿搬,到底谁说了算?
5月8日,北京丰台区商务委与河北白沟新城管委会签署战略合作意向书。8天之后,大红门地区八大主力市场,却签约河北永清国际服装城。
“政府这边搭台,商家那边唱戏……”议论四起。
但政府很淡定:搭的就是“多方推荐”的台,让商家唱好“货比三家”的戏;即便市场不随之起舞,也不搞“说一不二”的一纸令下,要多搞“七上八下”的协调沟通。
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大挪移是“当头炮”,“大红门”们则是风向标。从“你有我有全都有”到“你好我好大家好”,重塑三地产业链条,舍与得、减与增、调与转的每一次抉择,都是政府与市场和谐共舞能力的大考验。
北京愈发理性:克服“舍不得”,坚决把不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产业疏解出去,为可持续发展腾出更多的资源和空间。
《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2014年版)》日前发布,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类计,超过1/3的产业全市禁限,建材、造纸、纺织等一般制造业,区域性专业市场,赫然在列。
搞产业,要立足高精尖“瘦身健体”,捡“菜心”而不捡“白菜帮子”,成为“北京共识”。
污染企业,就地连根拔掉,上半年停产退出213家;今年安排工矿仓储用地仅为上年的一半……不再光想着自个儿去吸引、集聚产业,北京反“磁力”做“减法”,毫不含糊。
研发、营销放在北京,新上生产线“外嫁”河北黄骅——北汽看中的是黄骅优质的港口资源和周边的产业配套。眼下,企业“大脑”留在北京,“肢体”伸向津冀的全产业链布局,初露端倪。
“企业往哪去,自己最明白。”北京的干部说,腾笼换鸟重构产业,政府要“成人之美”,只设路标不设路障,让资源要素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
天津愈发自信:协同上下功夫,错位上做文章,坚定不移抓调整、促转型,做实“北方经济中心”。
滨海新区核心区的海河北岸,昔日小渔村于家堡,正在打造“全球规模最大”的金融区。起步区明年运营,但早已聚集了华夏人寿、中国金融租赁公司等一批机构。
200公里之外,就是中国金融的地标——北京金融街。金融中心的争与不争,就这样摆在京津双城面前。
“我们有一个实事求是的定位:打造京津第二金融街。”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区管委会主任郑伟铭头脑冷静:不与北京争存量金融,打造国内领先的产业金融中心和金融改革创新基地。
握手而不掰手腕,差别化发展唱响京津“双城记”。
在北京决策,在天津设后台、服务,既沾光北京靠近金融总部的优势,又享受天津的先行先试政策与市场优势,成为许多企业的自发选择。
京津产业新城、京津合作示范区、京津冀创新共同体……找准定位,抱团发展,天津布子如飞。上半年,天津利用内资到位资金中,来自京冀的资金占41.1%。
河北愈发坚定:“纵使伤筋动骨也要脱胎换骨!”河北痛下决心,压减当家产业过剩产能,自觉与“两高一低”的落后产业决裂、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发展的增长方式决裂。
河北也愈发清醒:接骨重生,绿色崛起,要借力京津,更要自力更生。
盯着存量“淘宝”,难解“近渴”:北京工业增加值去年3500多个亿,全部转移又能解决多大问题?着眼增量,无中生有,创新提质,发展空间无限。
“可以站在风的肩膀上,但必须有一双鹰的翅膀!”立足优势找短板,围绕承接练内功,河北少了“要资源、要政策”的心态,多了“要改革、要创新”的思维。
要筑巢引凤,财政却捉襟见肘,河北缺钱也有缺钱的办法:正在打造的承接平台——白洋淀科技城,起步之初就采取“管委会+混合所有制公司”的全新运营模式,挖掘民资破解“钱从哪里来”难题。
企业跨行政区转移,常遇税收等利益纠葛,创新利益共享机制应运而生——中关村海淀园首个“园外园”日前落户河北秦皇岛,对入驻企业产生的税收,两地政府各占四成,其余两成作为扶持资金返还企业。
既要跳出一亩三分地,又要种好一亩三分地;既要市场决定,又要政府善为……京津冀演绎的,既是产业重构的一次大变局,又是机制创新的一次大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