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产业抓经济惠民生---榆中:富民产业遍地开花

24.09.2015  12:54

  “看,我家这30亩的马铃薯长得多壮实!再有一周就要开卖了,看来今年又能有个好收成了,我们全家人都指望着它呢。”9月20日,看着成片长势喜人的马铃薯,榆中县甘草店镇蔡家沟村村民蔡汉虎告诉记者,这30亩洋芋预计能卖10万元左右。

  榆中县甘草店镇辖13个行政村84个村民小组1.7742万人,耕地面积7.72万亩。自2012年实施扶贫开发整乡推进马铃薯种植项目以来,马铃薯种植面积以每年6.5%的速度增长。2015年,针对国家精准扶贫的目标要求,甘草店镇更是将马铃

  薯产业摆到突出的位置,2015年全镇马铃薯种植面积达4万亩,1000亩以上示范点6个,全力打造“中国-兰州马铃薯之乡”。

  26万亩脱毒马铃薯种植目前已成为榆中传统农业的一项主要产业。榆中县委、县政府通过积极统筹,在龙泉、高崖等川东片区乡镇也积极鼓励农民规模化种植马铃薯,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开辟了一条新路子。

  大面积发展洋芋种植只是榆中县培育产业助农增收的一个缩影。“土豆”成致富的“金蛋蛋”,这只是榆中县主动落实民生产业的重要部分。近年来,榆中县强产业、抓经济、惠民生,将全县划分为四个片区,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旅游产业、加速推进为民兴办实事项目,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实现了经济发展的“高、大、上”。

  “特色农业”助力贫困农民增收致富

  榆中县农业的发展方向在哪里?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通过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最关键的就是高原夏菜、双垄沟玉米、地膜洋芋、中药材和百合。

  “在农业产业发展中,我们因地制宜,确定了北部山区、川东乡镇、川西乡镇、南部山区四个区域共同发展的战略。”采访中,榆中县农业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当下,榆中县的产业结构仍然以一产为基础、三产抓提升、二产保增长为主。特别是近年来,一产农业的发展成了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最关键的途径。基于此,榆中县依托区域优势,狠抓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按照“政策引导、资金帮扶、科技助推、大户带动”的工作思路,2015年全县农业特色产业面积发展到55万亩以上,其中北部山区乡镇百合和中草药种植规模持续壮大,百合种植面积突破1万亩。    

  全县中药材种植中,北山共投入资金7000万元,新增中药材种植5.08万亩。配套产业中政府加大扶持力度,投资140万元建成6000平米的农贸市场一个,投资100万元新建储存200吨的百合保鲜库一座,直接受益户达200多户,确保农户收益稳定;投入516.39万元扶持中药材合作社12家,投入441.9万元扶持中药材龙头企业4家,带动5200户进行中药材种植。目前榆中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9万亩以上,中药材产业已成为北部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黄金产业、朝阳产业。

  与此同时,榆中川东、川西乡镇也不甘示弱。

  在川东甘草、高崖等全力打造“中国-兰州马铃薯之乡”时,榆中县川西地区高原夏菜、南部山区冷凉型蔬菜早已成规模化发展。特别是今年以来,榆中启动了以“蔬菜产业”作为农民增收致富核心的产业富民行动。2015年上半年全县高原夏菜种植面积达36万亩,总产量86万吨,实现蔬菜销售收入14.2亿元。全县蔬菜企业40家,总库容量13万吨,年外销蔬菜120万吨,已形成了全省“北菜南运,西菜东调”最大的产地型蔬菜集散中心,其中90%的产品销往广东、福建、浙江等东南沿海城市,10%的蔬菜产品已出口到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和我国的港、澳、台地区。

  在做大做强高原夏菜品牌的同时,依靠南部山区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榆中县大力发展冷凉型蔬菜种植,建成祁家河、羊上2个千亩冷凉型蔬菜标准园。种植规模从最初的85亩,发展到现在的5万多亩,种植区域从海拔2100米的山底拓展到2700米的山顶,经济收入从水地亩产600元攀升到亩产5000元,山旱地从亩产300元攀升到亩产5000元。冷凉型蔬菜种植改写了榆中县二阴旱作农业区不能种植蔬菜的历史,探索出了二阴旱作农业区蔬菜种植跨越式发展,使该区域农业经济效益显著增加。

  在榆中,通过产业发展增收致富的农民、农村很多。榆中县按照南部二阴山区、北部干旱山区、中部川塬河谷区三大地域的不同特点,因地制宜,积极培育地方优势主导产业。在南部二阴山区推广种植冷凉型蔬菜,北部干旱山区推广种植双垄沟地膜玉米、洋芋、中草药和百合,中部川塬河谷区推广种植高原夏菜,切实把农业优势产业打造成精准扶贫的支柱产业。今年以来,共投资1554万元,扶持贫困户发展蔬菜、双垄沟玉米、洋芋、中药材、百合、养猪、养牛、养羊、养鸡等12个产业,贫困村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进一步加快。

  “乡村游”成旅游新亮点

  我市一小时旅游圈内,榆中的旅游资源是最为吸引人的:大到有着高原特色的马啣山、国家4A级风景区兴隆山、千年古镇青城,小到“官滩沟”、“二龙山”、“唐家峡”、“沿川湖”……整个榆中就像一个旅游基地,吸引着万千市民欣然前往。

  据了解,多年来,榆中县紧紧抓住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契机,以“旅游强县、旅游型村镇、乡村旅游示范点”三项创建为载体,依托兴隆山,唐家峡、徐家峡、龛谷峡龛谷三峡,二龙山,官滩沟,青城古镇等自然旅游景区,借助邻近兰州的特殊区位优势,按照全县旅游区域发展战略,深挖乡村旅游资源潜力。目前“乡村旅游”已成为全县旅游业的新亮点,全县政府帮扶建设农家乐45户,从业人员350多人,年接待能力超过50万人次,综合收入达100万元。

  “目前全县乡村旅游经营户有363家,接待游客突破110万人次,收入达6.8亿元,我县的乡村旅游业正走向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榆中县旅游局局长赵成祖介绍说。在乡村旅游方面,榆中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1235”发展战略,积极引进优质旅游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果,先后引进重庆兰渝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兰州凤凰湾创意农业产业园,主要以现代农业观光采摘、休闲体验等为主,已完成薰衣草种植2000亩,累计种植面积达到3700亩。建成观景台1处,发展农家乐5家。引进占地面积500亩,转移劳动力250人,年综合收入1750万元的瑞丰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引进兰州雪龙体育休闲娱乐有限公司投资建成了榆中县兴隆山滑雪场,主要以冬季冰雪文化旅游为主题,通过举办冰灯展、滑雪节等活动,全力打造榆中冬季旅游新品牌、新亮点,彻底改变兰州地区冬季无旅游的现状。

  同时,随着“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围绕马啣山、兴隆山兴起的以“农家乐”为主的示范点一个个获得了成功经验,在全县产生了强大的联动效应。截至目前全县自发营业农家乐228户,其中星级以上农家乐179户,较大规模82家。旅游直接从业人员3000多人。年接待能力超过60万人次,综合收入超亿元。

  “为民兴办实事”顺利推进

  据了解,今年榆中县共承办省列为民兴办实事10项23件,市列为民兴办实事7项17件,县列为民兴办实事10项20件。截至目前,已完成省列为民兴办实事9件,市列4件,县列8件,剩余实事全部开工建设,预计年内全面完成,群众幸福指数不断得到提升。

  “精准脱贫”是榆中县2015年的工作重点。今年榆中县重点抓好精准扶贫,着力推进扶贫攻坚各项工作落实,按照“六个精准”要求,实施银山乡茨坪村、斜路屲村、高崖镇湖滩村等12个村的整村推进项目,硬化村社道路10.5公里,新建蓄水池5个,种植中药材1824.5亩、百合1150亩。

  全面开展村级互助资金协会扩面提升工作,在94个村深入开展“党支部+互助资金协会”村级互助资金发展模式,安排专项扶贫资金180万元,信贷扶贫资金3990万元,全县互助资金协会覆盖23个乡镇,累计达到123个。

  全面发展安居保障工程,实施棚户区改造346套,实施农村危房改造1000户工程,完成计生“两户”家庭建房100户,进一步提升城市面貌,使群众住有所居。

  同时,榆中县立足民生、强基固本,夯实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就业创业力度。全面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热点难点问题,积极改善基础设施,解决群众出行难、用水难问题。2015年全县新建农村公路142.8公里,完成重点养护143公里。建设集中供水工程19项,集雨水窖工程1项,解决19个乡镇95个行政村23122户90747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榆中县认真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全力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促进群众增收,实施扶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程,实施城乡居民职业技能培训工程,目前已完成城镇新增就业2011人,培训各类劳动力84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