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部部长:增强交通运输供给的经济性和高效性
中国兰州网12月28日消息 交通运输供给的优劣,会传导到经济供给侧,进而影响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十二五”期间,我国交通运输取得了哪些成绩、实现了哪些飞跃?在服务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如何勾勒“十三五”时期的发展蓝图?新华社记者28日在此间举行的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上专访了交通运输部部长杨传堂。
“十二五”:交通运输稳增长、扩内需
杨传堂说,“十二五”期间,我国交通运输圆满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实现了交通运输发展阶段由“总体缓解”向“基本适应”的重大跃升。
“十二五”期间,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理念不断提升、支撑发展全局作用更加凸显、综合交通运输改革和法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加快形成、综合运输服务保障能力整体大幅提升。
“十二五”时期,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2.5万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1.6倍,再创历史新高,为稳增长、扩内需作出了积极贡献。“一带一路”、京津冀交通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等具体措施出台,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国际运输便利化。“海运强国”“公交优先”等上升为国家战略,交通运输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
统计显示,全国铁路营业总里程达12万公里,高速铁路1.9万公里;全国公路通车总里程达457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突破12万公里,农村公路里程突破397万公里;沿海港口万吨级以上泊位超过2100个,总通过能力达79亿吨,“两横一纵两网十八线”内河航道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全国民航运输机场达214个,通勤和其他通用机场加快发展;全国邮政网点总数达到5.3万处,重点快递企业乡镇网点覆盖率达70%;集中连片特困地区92%的县城通二级及以上公路、86.5%的建制村实现通畅。
2015年,全社会客、货运输量预计分别达到222亿人和457亿吨,综合运输服务保障能力稳步提升。交通运输部兑现“更加贴近民生10件实事”承诺,制定“互联网+便捷交通”行动方案,新建改建农村公路超过24万公里,高速公路实现全国ETC联网。
降低运输成本、扩大有效供给
“交通运输的结构性问题,突出表现为有效供给不足。”杨传堂说,交通运输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重要环节。在基础设施方面,供给总量不足的问题仍然突出,补齐短板、强化衔接、消除瓶颈、优化网络等结构性供给不足问题日渐凸显。
在运输服务方面,产业迈向中高端、消费结构升级等产生新需求,轻质化、高附加值、一体化的货运供给不足,快捷化、个性化的客运服务供给缺口较大。与绿色发展的新要求相比,运输装备仍有较大改进提升空间。
杨传堂表示,这些结构性问题,仅靠刺激需求无法解决,必须更多放在供给侧,扩大有效供给,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
“归结起来,就是要提高供给质量效率、降低运输服务成本。这既是服务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应有之义,也是扩大交通运输有效供给的内在要求,两者是紧密关联、辩证统一的。”杨传堂说。
杨传堂说,交通运输部将以此为重点,更加注重补齐交通基础设施短板,加快建成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更加注重提升运输服务品质,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更好适应运输需求新变化;更加注重运输装备提档升级,提高运输装备的现代化水平;更加注重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的深度融合与有效衔接,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发挥好综合交通运输的组合效率,降低运输成本;更加注重推进放权降费,加快放开交通运输领域竞争性环节价格,降低重要运输环节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