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手记]上海交大讲席教授叶舒宪:金张掖,玉张掖?
金张掖,玉张掖?
叶舒宪
(甘肃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专家咨询组成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比较文学研究中心主任)
张掖位于河西走廊腹地,在周边沙漠和戈壁的包围下,以优越的绿洲生态之自然条件而获得金张掖的美誉。这里也是史书上记载张骞凿空河西的第二个重要站点。
玉帛之路考察组根据地下出土新资料认定:就中华文明形成期的文化基因而言,被比喻为黄金的张掖地区,本来是由西域东渐的崇拜黄金的文化与由中原西渐的崇拜美玉的文化最初相交汇的关键地带。这一史前期的文化大交汇,其重要意义在于,完成东亚洲八千年玉石崇拜本土传统与四千年金属崇拜外来传统的价值融合,其结果是确立华夏文明核心价值:从美玉独尊的史前玉教神话,到金玉并重和金玉并称。体现在汉语成语中,即所谓或“玉振金声”或“金玉良缘”及老子《道德经》说的“金玉满堂”。
能够代表美玉文化西渐的是武威西郊的皇娘娘台出土齐家文化墓葬大量随葬玉礼器。这是中国版图上迄今所知史前玉礼器规模出现的最西端站点。非常遗憾的是考察组在当地文物部门引导下没有找到皇娘娘台的界碑,因为已被今日房地产开发的土石垃圾所掩埋(图1)。
图1,武威西郊皇娘娘台齐家文化遗址的界碑,被今日房地产开发的土石垃圾所掩埋。2014年7月15日作者摄于武威皇娘娘台。
齐家文化是西北地区距今4100年至3600年的史前文化,其分布范围以甘肃陇中和陇东为主,东至内蒙古宁夏陕西,西至武威,以批量生产和使用玉礼器为突出特色。上个世纪初,齐家文化被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发现和命名以来,已经快一个世纪了。目前还没有一部研究齐家文化的学术专著面世,倒是有一批真伪不分的齐家文化玉器收藏类图书,严重误导着民间收藏市场。不久前央视曝光的北京古玩城商家用假冒齐家文化玉器欺诈消费者一事,是收藏界乱象丛生的闹剧,也反映着甘肃的本土文化研究之欠缺。
能够代表黄金文化东渐的最早证据,是距今三千七八百年的四坝文化。从张掖以东的民乐县东灰山遗址出土黄金鼻环(现藏甘肃省博物馆,图2),到张掖以西的玉门市火烧沟遗址出土黄金耳环、瓜州县出土的史前黄金耳环(现藏瓜州县博物馆,图3),已经可以大致证明中国最早的黄金文化分布带就在新疆到河西走廊之间。
图2,民乐东灰山遗址出土四坝文化黄金鼻环,距今约3700年。作者2006年摄于甘肃省博物馆。
图3,瓜州锁阳城镇北桥子村东北十公里处鹰窝树遗址出土四坝文化黄金耳环,2014年7月18日作者摄于瓜州博物馆。
根据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甘肃分册》(测绘出版社,2011年,第288页),四坝文化在瓜州县的分布有四处(兔葫芦遗址、鹰窝树遗址、鹰窝树窑址、五道沟遗址),据县文物局李局长介绍,近年来的调研又新增两处。四坝文化在玉门市有六处遗址,在民乐县有两处遗址,山丹县有三处遗址。这些遗址中出土的装饰品以外的玉器,目前仅见到一件玉凿(民乐县博物馆)。而金器则数量明显早于和多于所有的中国史前文化遗址。玉帛之路考察组秉承中国的文学人类学一派倡导的新方法论,即“四重证据法”,其中的物证被称为第四证据。金张掖的传统说法中包含着怎样的史前文化基因,已经不言自明。
就每一个文明的神圣物质的价值排序看,以黄金白银为至尊物质,不是华夏文明的原初基因。在《管子》一书的排序中,珠玉为上,黄金为中,刀布(铜货币)为下。充分体现金属与美玉价值融合之后的高低序列。
张掖最著名的旅游景点是大佛寺(图4)。关于其起源,有西夏国师嵬咩(法号思能)在大佛寺的前身即迦叶如来寺的土丘下掘得古卧佛像的神秘传说。他所发现的卧佛像之性质,有乾隆十二年重修卧佛殿碑记中的“碧玉卧佛”四字记载,可知玉佛像在千年以前的神秘发现以及3尊卧佛像献给西夏国王乾顺,成为西夏统治者钦定此处建造最大卧佛寺的原因。
图4,张掖最著名的景观是藏有巨大涅槃睡佛像的大佛寺,作者/摄
要问佛像为什么用玉来制作?涉及佛教征服中国之前的本土信仰之根的问题,天上至高主神名为玉皇大帝,这是史前玉教即玉石神话信仰为原初国教的后代表现。民乐县博物馆藏明代水陆画“玉皇大帝”(图5),是本土想象的天界至尊的人格化偶像,而昆仑玉山瑶池西王母,则玉石信仰的女性人格化偶像。外来的佛教神圣与本土原有的玉教神圣相结合,就是玉佛玉观音出现的主因。
图5,民乐县洪水弥陀寺藏明代水陆画“玉皇大帝”,作者摄于民乐县博物馆。
离开张掖之前考察玉水苑(图6),这是张掖和肃南县合作开发的文化产业园,总投资20亿,将祁连山玉料资源作为未来的经济开发方向,引发玉帛之路考察组成员无限感慨。我向考察组中的著名齐家文化玉器收藏家,定西众甫博物馆刘岐江馆长咨询:齐家文化玉器生产是否使用祁连玉作材料?他的回答是肯定的。齐家文化玉料来源是多样化的,其中以榆中马衔山玉矿为主,但也有少量和田玉和祁连玉。令人遗憾的是,目前的张掖玉水苑建筑总体和营销模式给人的印象还缺乏深厚的文化内涵,基本上没有体现出甘肃4000年玉文化的博大与精深,这大致反映着当今中国文化产业开发急功近利的通病:即只见产业不见文化。只见圈地和盖楼,不见文化创意的顶层设计和历史底蕴。这或许是改进和提升城市形象的关键。至于西夏国师发现的碧玉佛究竟是否当地产的祁连玉还是来自新疆的玛纳斯碧玉?这是大佛寺古老传说和玉水苑新景观带给我们的疑问。它还关系到:金张掖未来是否会依托祁连山的玉矿资源而发展为“玉张掖”?
或者像2008年北京奥运会奖牌创意那样,呈现为“金镶玉”的河西文化名城?
图6,张掖西郊文化产业园玉水苑展销的祁连玉及阿富汗玉制品,2014年7月17日 作者/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