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新劳动者】他把书店搬上了互联网
原标题:转业军人创业搞图书批发:他把书店搬上了互联网
杨晓彬 丁炜娜 摄
编者按
今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我们把目光投向了那些在互联网时代应运而生的“新劳动者”。
去年11月24日、25日,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率领众多干将来到我省,与省政府签署了一份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这股“马云”旋风让我省的电商热持续发酵,截至去年9月底,全省在线注册的个人网店达24100多家,企业网店达3500多家,利用电子商务开展团购促销的企业达2800多家。这些网店掌柜是与传统工人、农民等完全不同的“新劳动者”,这些“新劳动者”用他们的别样努力创造着自己的奇迹。
中国甘肃网4月30日讯 据西部商报报道(首席记者 丁炜娜)杨晓彬很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不时有电话找他,还有批发商在等着要他的货;杨晓彬很低调,一再强调他没有非常特别的地方,只是几百万电商中的一员;杨晓彬很耐心,一而再地告诉记者把他当做一个范例,让想创业的年轻人有迹可循。杨晓彬,一家天猫图书批发店的掌柜,一位正在奋斗的新劳动者。
从不足10平方米的实体店起步
在杨晓彬的办公室,他接受了记者的专访。如果在人海中遇到杨晓彬,你不会认为这是执掌省内数一数二电商书店的老板。1978年出生的杨晓彬,已近不惑之年,但在他身上却看不到世故和圆滑。深色的棉质T恤,同样不起眼的深色裤子,穿着随意但干净舒适,看起来就像一个有点旧派的读书人。2008年踏入这一行,从不足10平方米的实体店开始至今,只有短短的8年。杨晓彬一直以做天猫网店为骄傲,而且从心底里以此为傲。
从小对书有着如饥似渴的情感
杨晓彬爱看书,让他记忆深刻的是,小时候家里不是十分富裕,但父亲总是舍得花钱给他买书。从一册一册的《岳飞传》到让他印象深刻的《西游记》,他最爱看的就是十册装的《铁道游击队》,这十册书是同院其他小朋友买来的,每天在院子里相互传阅,上家传下家,一家一天。杨晓彬回忆,2008年,在部队服役12年的他转业回家,干什么?这成了压在杨晓彬头上最大的一个问题。当时正好有个机会,甘肃书刊批发市场里的一个铺面要转让,于是杨晓彬毫不犹豫地接手了。位于甘肃书刊批发市场二楼的一家小店面,成了他书店生涯的第一站。进入这一行,或许有很多偶然的因素,但在杨晓彬看来,他是一个天生经营书店的人,因为他对书有着如饥似渴的情感,使得他深陷书的世界无法自拔。同样的,他也是一个天生做电商的人,因为他对于做人做事的专注和认真,使得他的网店一鸣惊人。
希望政府能支持电商
2009年,在大多数人们还对电商、网络购物懵懵懂懂时,杨晓彬把他的图书批发店搬到了网上。“那段时间,我每天就是拍图片、写描述。”回顾过去,杨晓彬不记得太多创业时的艰难,在他的印象中,依然是拥挤的卖场、嘈杂的空间、昏暗的灯光、破旧的书架、肮脏的地面,依然是成堆的教辅书籍、儿童识字卡片。彼时,传统零售和批发业是无可奈何花落去,有人选择放弃,有人选择挣扎,而杨晓彬则选择了同时走两条路。杨晓彬说,当移动互联网成为时代的标志后,绕行是不现实的,视而不见是不可能的,接受才是明智的选择。2008年以前,图书批发的市场还很兴盛,很多做图书批发生意的老板都是在铺子里等就能有很好的销售额。然而,不到十年光景,杨晓彬熟识的好几位业内人士已经不做图书批发了,而杨晓彬的另辟蹊径显然非常成功。
“每天最好的时候,能有2000到3000个快递从我这个小店发出去。”杨晓彬的笑容含蓄。电子商务的快速兴起为杨晓彬的事业带来了转折,“现在我的销售额中的八成是网店帮我实现的。这其中又有60%是来自省外的消费者。”杨晓彬说。当记者问及杨晓彬有什么心愿时,他说:“我希望本地政府能鼓励电商发展。”